高考語文復習學案:寫作典型案例
(十八)
題目回放
哲人說得好:“環境的寧靜只不過阻擋了外來的噪音,而真正能產生干擾的噪音卻來自我們的內心 ”
請以“寧靜與噪音” 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一)審讀材料,明確重點。
阻擋
環境寧靜——→外來噪音(現實中刺耳的嘈雜聲)
干擾
內心寧靜←——內心噪音
消除 ①心中的不平不滿:滿腹牢騷怨天尤人 自暴自棄
內心寧靜——→內心噪音 ②心中的驕氣、躁氣:心浮氣躁
↓ ③心中的奢望欲念:貪慕榮華富貴
內心平和
甘于寂寞
淡泊名利
不慕浮華
1、這是一個轉折關系復句,重心偏在后一分句,提示我們后一分句是寫作重點。
2、“噪音”一詞是關鍵詞,應辯明其內涵。可用聯想法,第一結合自身成長和生活經驗來明確其含義,“噪音”指的是世俗欲望,社會城市的喧囂浮華引起人內在的思想波動。第二,可聯想讀過的文章,從中受到啟發,打開思路。《攥拳與撒手》:“人這一生誰也帶不走的是財富,誰都能留下來的是名聲,人不能把金錢帶進墳墓,金錢卻能把人帶進墳墓。”啟示我們不要過多的追求金錢、名利。《從沙龍到小屋》其實講的是從熱鬧到寂寞,文章啟示我們:文學要遠離藝術商品市場的浮華,文學應是心靈激越沉寂之物,作家要耐得住寂寞,追求真正的藝術,真正的美。《攀登我的南山》講的是:在喧囂膨脹的人群中,人心躁動,很難產生偉大的靈魂、偉大的精神。啟示人們要遠離世俗的欲望。這兩種聯想,可幫助我們明確噪音的含義,也可幫助我們到現實中尋找到對應點。本次作文是針對現實中人們浮躁的情緒,貪婪的物欲、追名逐利的心態,而告訴人們要內心平和、甘于寂寞,潛心治學,淡泊名利,不慕浮華。
3、材料中說“內心噪音”“干擾我們內心”,這說明這種噪音是有害的,需消除。提供給我們一種邏輯思維:噪音是什么—→對人生及社會有什么危害(躁動不安,荒廢時間,經年無收,而且浮躁的心和浮躁的社會共振時,會導致整個社會塌陷)—→如何消除—→內心寧靜對人生有何意義。w.w.w.k.s.5.u.c.o.m
(二)展開聯想,尋找對應。
1、由“噪音”的含義,我們可聯想到社會中的哪些群體?
①埋頭治學,潛心科研、創作的學者。科學家、文學家。
②少有名氣的體育界、娛樂圈人士,或平凡但依然專心本職工作的人。
③能盡職盡責,不貪慕榮華富貴的公務人員。
誤區:
①我們要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觀點寬泛)
②忽視噪音,單純談寧靜。
2、聯想交流相關事例及名言警句。
事例:文學: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心無旁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歌德:全身融入六十年而創作《浮世德》
塞萬提斯:在喧鬧的酒樓中創作《堂詰訶德》
塞尚:懷揣一顆平靜的心,從法國巴黎回到南方小屋,創作出了絕妙的繪畫作品。
沈從文:在那狼煙四起,烽火遍地的動蕩年代,作家沈從文卻能靜下心來,獨居一隅,把湘西小城描繪得那么美。
錢鐘書:不浮躁,不圖虛名浮利,不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