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專題復習(鑒賞術語)
一、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二、詩歌分類
1、贈友送別詩:一般是叮囑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別后的思戀。
2、詠史懷古詩:一般是憑吊古人的人或事。對人,或表達緬懷之情,或追慕古賢,渴望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3、邊塞征戰詩:一般來說,邊塞征戰詩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這樣壯麗主題的比較少,而表現對戰爭的厭惡,表現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的比較多。
4、山水田園詩: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詩人:陶淵明、大小謝、王維、孟浩然
5、寫景抒情詩:即詩人因所見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種感觸,于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6、詠物言志詩: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往往是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或表現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閑適隱逸詩:某些詩人看慣了官場的勾心斗角,世俗社會的渾濁不堪,退居田野鄉間,與鄉人為伍,與明月作伴,抒寫清閑安逸生活,吟詠情性。
8、談禪說理詩: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筆下,這類詩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間煙火的空靈之境。
9、思婦閨情詩:即以閨中思婦的情懷或愁緒為主要內容的詩歌,多寫婦女對在前線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是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
10、羈旅行役詩:出門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
11、悼亡詩:悼亡詩多是通過作者追憶往昔,回憶妻歿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體生活情境,或以“記夢”的形式,來表達對亡妻的悼傷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