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專題復習(鑒賞術語)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
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勝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5、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陳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六、分析手法類
(一)、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
1、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
a、抒情手法: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b、描寫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白描工筆等。
3、表現手法
對比、襯托、象征、渲染、比興、烘托、重章疊句、聯想想象、以樂景寫哀情。
4、行文結構
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欲揚先抑。
(二)、具體手法簡析——
1、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直接抒情,尤見出豪爽與飄逸這風。
2、借物抒情:宕開一筆,似有意似無意更顯多情。
3、托物言志:似在詠物,實為表志;物耶人耶,融為一體。
4、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
5、以樂景寫哀情:表面上寫的是一種歡樂的場景,而實際上借此來表達一種悲哀、凄楚的情緒。
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這種樂景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昔日游上苑時的熱鬧與美好正顯示了今日處境的凄涼。
6、動靜結合:詩中詩人、事、景的動靜有機地結合,畫面更和諧。
7、虛實結合:虛與實互相聯系,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有時能產生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