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詩歌鑒賞專題復習(鑒賞術語)
8、色彩豐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往往一體,
9、白描與工筆:白描手法,只用線條勾畫,不加烘托而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乍一見平淡無奇,細嚼之如飲醉酒,回味無窮。工筆是指對事物注重細部,進行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10、對比:讓事物、形象、情感表現更鮮明、突出。
11、渲染:通過對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心理的描寫、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12、襯托: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對照。襯托手法又分兩種:一種是正襯,一種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寫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美襯美;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有以動襯靜,以美襯丑,以樂襯苦等,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等都是以鬧襯靜。
13、抑揚:指的是在褒貶人、事、物的時候,為了使人信服,或預先防止別人的反駁,常對要褒的先寫其不足,對要貶的先寫其長處,這種手法就是抑揚。
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14、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本題而不直書其事的寫法,使詩歌更含蓄。
15、重章疊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語言更具有音樂美,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采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復詠唱中,既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7、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讓情感的表達更深沉。
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凄苦、復雜而深切的心理狀態,為全詩定下了一個孤獨的感情基調。
18、比興:以物起興或以物為喻,更顯形象具體。
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云”,將妻子比作滄海和巫山,極見深情。
19、雙關: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獲得雙重意義,使語言更加含蓄、風趣。
如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