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第十節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知識梳理】
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量多,表意性強,變化性大。"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于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實詞的考查主要落實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及詞類活用等方面。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更為命題者青睞,所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應特別注意:
1.注意詞的古今義
文言實詞,有的與現代漢語意義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這兩類詞都可以不去管它,重點應放在古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的實詞上。如"食已與與如也"的"已"今作"已經",這里是"罷完"的意思;如"偷",古義有茍且、馬虎、刻薄等意,今為偷竊。理解時不能不辨古今差別而隨便地以今義釋古義。
2.注意單音詞和雙音詞
文言以單音詞居多,漢語以雙音詞居多。不要把兩個連用的單音詞誤判白話文中的雙音詞,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現象
古代漢語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說"能"悅","諭"通"喻"。因此,理解時不要誤把通假字作為本字。如 "以身徇國" ,"乃是天子報爾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來,就會解錯。
4.注意偏義復詞現象
所謂偏義復詞,京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的詞,其中一個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只作陪襯,如《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親父兄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公姥"只有"姥"的意義,"父兄"只有"兄"的意義。如果不解依據上下文看出它們是"偏義",就會理解錯誤。
5.要注意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在文言中是常見的語言現象,應根據具體語境作辨別。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中的"舉"是"全"的意思(與"獨"相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中的"舉",根據前后文,應解釋"攻取"。
【過程與方法】
一詞多義在古今漢語中普遍存在著,但在文言文的詞語中顯得更加突出和復雜,它既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可有比喻義和借假義之別,要熟練掌握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由于其語言流變的情況相當復雜,有詞義的擴大和縮小,有詞義的強化和弱化,有詞義的轉移和詞情的改變,掌握起來有時也就更加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緊緊把握命題人重課本,重遷移的命題意圖,繃緊不以今義釋古詞的這根弦。解決這些并不困難。常見文言實詞的學習要有系統的觀念,即建立實詞的詞義系統,并把握某個詞義的運用環境,二要因文定義。一個詞不管有多少種意義,當它一進入具體環境后,就只能有一個恰當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漢語詞語的構成特點、根據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限制和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詞義的推斷是特別需要,特別實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對這個問題簡單地列舉些推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