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閱讀考點教案
1.下列關于“國學”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學無分中西”意義上說,國學這個概念太籠統太模糊又邊界不清,所以有學者主張慎用,而事實上它已廣泛流行。
b.目前學界所言的“國學”,實際上是狹義的國學概念,就其指稱對象和時空范圍來說,指稱的是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
c.廣義的國學的研究對象、范圍,除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外,還包括傳入中國的近現代學術文化中的西學和馬克思主義。
d.通常所說的國學,是指近代分科之學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學,傳統的義理、考據、辭章、經世之學,或者“六藝之學”。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當務之急不是國學這個概念是不用還是“緩行”的問題,而是在約定俗成的意義上爭取對其內涵和外延達成基本的共識。
b.狹義的國學概念既是一個相當籠統,同時內涵又十分豐富復雜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學形成之前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之總和、總稱。
c.以成人之道為中心的中國古代的學問其實就是“通人之學”,包括天地人貫通、文史哲貫通、儒釋道貫通、真善美貫通、道學政貫通等等。
d.“通”是中國傳統學術分類的前提,這種分類到《隋書•經籍志》時形成了經、史、子、集四部這樣一套完整體現中國傳統學問知識系統的分類法。
3.根據原文,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四庫全書總目》包括經、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為若干類,譬如“醫家”,收錄歷代中醫古籍一萬三千余部,可歸入“集”部。
b.國學是一個不同于現代體系的傳統學科體系,將國學與文學、史學、哲學等并列設立為一級學科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國學的地位更高,影響力更大。
c.現代學科體系與國學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現象,這是現代學科相互滲透的結果,說明現代學科具有很強的交融性。
d.對于中國的國學,我們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既要對它心存敬意,又要對它進行分析、開放、前瞻、批判和創新,從而創建適應我們時代需要的新國學。
六、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題目。(12分)
當語言死亡時
陳賽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有7000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在本世紀消亡,80%~90%則在未來的2XX年滅絕。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
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的黃成龍博士介紹說,中國有129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中部的土家語等。
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有1000萬滿族人,但能說滿語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的死去,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孫森林被砍伐,人們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去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是肉眼可見的。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構獨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種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可能性,無限的搭配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音系統和語法,以精妙的結構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更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