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閱讀考點教案
語言的死亡通常有兩種方式:第一,說這種語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說這種語言的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轉而使用另一種語言。過去2XX年間,殖民主義是最大的破壞者,歐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消滅了150多種土著語言,在北美掃蕩了300多種土著語言;現在則是全球化,經濟和社會的壓力逼迫人們從村莊搬到城市,他們的母語時時處在強勢語言的壓制之下。
在談到語言的優劣問題時,哈里森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兩種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根據他的統計,世界80%的人口講83種主要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從未有過文字記載,沒有字典,沒有書,你在任何圖書館或者數據庫里都找不到它們的資料。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尤其脆弱。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同時也失去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天文、地理、海洋生物、醫學、植物、歷史、神話、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這些統稱為“人類知識庫”。
過去5XX年的時間里,玻利維亞的kallawaya土著將數千種藥用植物的知識內嵌在一種神秘的語言中,只能由父子之間代代相傳。
這些知識難道不能被翻譯成英文,融匯到一個單一語言的知識庫里嗎?
“當然可以,但語言是一種結構化的信息組織形式。語言就像樹一樣,當人們轉移到另一種語言時,原先那棵樹的結構就塌了。”
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談到她對于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里。”或許,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摘自XX年第2期《讀者》)
1.下列有關“語言瀕危”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語言的滅絕速度,比動植物的滅絕速度還要快得多。
b.目前,語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每兩個星期之后就至少有一種語言會悄無聲息地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c.中國的129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活力很低,有超過二十種的語言處于瀕危狀態,云南的阿奴語、新疆的塔塔語就在其列。
d.說某種語言的人日益減少,或者說某種語言的人大都開始放棄自己的母語,轉而使用另一種語言,這都是某種語言瀕危的信號。
2.下列與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相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根據哈里森教授的統計,世界80%的人口講83種主要語言,其余的6000多種語言的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十分脆弱。
b.哈里森教授在談到語言的優劣問題時認為,只有學過兩種語言的人才會知道,兩種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
c.一種語言中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天文、地理、海洋生物、醫學、植物、歷史、神話、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被哈里森教授統稱為“人類知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