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1
答案 宇宙萬物間普遍存在異類現象,所以是正常的;異類的存在可以促進事物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所以是必需的。
四、(XX年廣東卷)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題。
自由和科學
愛因斯坦
我知道,要對基本價值的判斷進行爭論,是一件沒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贊成把人類從地球上消滅掉作為一個目標,人們就不能從純理性的立場來駁倒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標和價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們就能夠合理地來議論達到這些目的手段。現在,讓我們來指出兩個目標,凡是讀到這篇東西的人大概都會完全同意的。
第一,為維持全部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資料應當由總勞動量中盡可能少的部分來生產。
第二,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但只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滿足,人還必須有可能根據他們個人的特點和能力來發展他們理智上的和藝術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個目標是要求增進一切有關自然規律的知識,也就是要促進一切科學工作。因為科學工作是一個自然的整體,它的各個部分彼此相互支持著,雖然支持的方式還沒有人能預料到。但是科學進步的先決條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換一切結果和意見的可能性——在一切腦力勞動領域里的言論自由和教學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這樣的一種社會條件: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發表了關于知識的一般和特殊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受到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這種交換的自由是發展和推廣科學知識所不可缺少的,這件事有很大的實際意義。首先它必須由法律來保障。但單單靠法律還不能保證發表的自由,為了使每個人都能表白他的觀點而沒有不利的后果,在全體人民中必須有一種寬容的精神。這種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學思想、哲學和一般的創造性思想得到盡可能快的進步,那就必須始終不懈地去爭取這種自由。
如果要保證第二個目標,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發展成為可能,那么就必須有第二種外在的自由。人不應當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而沒有這第二種外在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對他就毫無用處。如果合理的分工問題得到解決,技術的進步就會提供這種自由的可能性。
科學的發展以及一般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發展還需要另一種自由,這可以稱為內心的自由。這種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也不受一般違背哲理的常規和習慣的束縛。這種內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難得賦予的一種禮物,也是值得個人追求的一個目標。但社會也能做很多事來促使它實現,至少不該去干涉它的發展。比如學校可以通過權威的影響和強加給青年過重的精神負擔來干涉內心自由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鼓勵獨立思考來支持這種自由。只有不斷地、自覺地爭取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精神上的發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類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