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詩歌朗讀基本方法。
2、引導學生感受、品味詩歌意境并體悟詩歌情韻,逐步了解詩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并體味詩歌內涵。
2、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體味詩人的人生際遇。
2、樹立對高尚的人生信念。
重點、難點和解決辦法:
教學重點是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與我們今天相距并不遙遠,教學難點當定位在對作者隱晦情感的把握上。
在感受、品味詩歌內涵時,可回顧“意象”的知識,明確意象與內涵的關系,逐步引導學生“投入”詩的境界。
解決辦法如下:
1、指導朗讀,并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詩意,以便較快進入對詩作的理解,將教學重點放到把握、分析內涵方面。
2、提出問題,重視體悟。
3、教師可提供適當的背景資料。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鑒賞。
2、課內
(1) 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2) 揭示出詩中最能體現意境的詩句或詩歌的特點,學生思考發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有一個天才詩人,1989年3月26日,他靜靜地躺在山海關的一條冰冷的鐵軌上,身上打開的是《圣經》。他期盼幸福,渴望自由,卻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孤獨的生命給人間留下了最后一首壯麗的詩篇,詩人也因此而神圣,令人景仰,他的名字叫海子。
今天我們已經不知道才華橫溢的海子為什么可以如此坦然地接受死亡。不過還好,他的詩還在,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他的詩歌,來瞻仰他的靈魂。現在我們就來認識這位詩人——海子。
二、作者介紹
資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在安徽的一個貧窮封閉的小山村, 1979年考上北大法律系,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工作,之后一直孤獨地寫作,創作了許多的詩歌。在北大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新詩探索和創作實踐活動,是“五四”文學社最活躍的成員之一。從1984年到1989年不到五年的時間里,海子創作了數量驚人的優秀作品,包括短詩、長詩、詩劇等,其中流傳最廣、最具影響力的是他的短詩。
過渡:看到這個名字,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海子的照片和“大海”的圖片,今天我們就共同來鑒賞一首海子最具代表性的短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三、聽朗讀錄音,初步感知
1、(放央視節目主持人的朗讀視頻)
提問:你從朗讀中聽到了什么情?主持人們在朗誦中很好的詮釋了哪一個詞?
明確:聽到了一種向往自由的情懷,聽到了安寧,祥和……。詮釋了幸福。
2、那么你能不能在朗讀中也詮釋出這種“幸福”?(給1分鐘,學生自由朗讀)
3、請一位學生朗誦。
同學讀出了幸福感,那么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詩歌來感受海子對“幸福”的理解。
四、鑒賞詩歌
(一)理解海子的幸福
1、思考海子所理解的“幸福”是怎么樣的?
明確:第一節詩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關心糧食和蔬菜”),是自由、閑散人的生活(“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是隱逸詩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第二節詩里海子理解的“幸福”是對親情的珍視(“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