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非指示性”教學案例
步步引導 層層深入
 
—— 
              
浙江省江山中學 鄭逸農
 
*發表在《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第2期 
            
 
 
    [說明]
    這是我們“非指示性”課題組的新式教案。與以往的教案相比,它有兩個明顯的不同,一是不預設教學目標 及教學重點、難點(學習目標由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確定);二是不預設線性的師問生答(問題答案由學生討論后形成基本共識,而不是教師在教案中就規定學生怎么回答)。
兩個“不預設”,是與“非指示性”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指示教學目標 ,不指示問題答案”的“二不”精神相一致的。
    “非指示性”教案由三部分組成:教學設想;教學流程;課后補充。“教學設想”體現教師教學本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打算;“教學流程”展現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只引導,不明確指示),學生的具體活動空著;“課后補充”包括兩方面,一是補充記錄學生典型的課堂活動,二是補充記錄教師的教學反思。
 
 
    [教學設想] 
    本詩淺顯易懂,但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將會是由淺入深、不斷深化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以“四自”貫穿整堂課——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本詩教學時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同樣是“非指示性”教學,體驗性學習的教學方法稍異于認知性學習。一般情況下,體驗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不必讓學生先明確一個學習目標,它往往是面向全文的整體感知,不分角度,不分層面。本詩篇幅簡短,意象明晰,更需要整體體驗與感知。本詩的“非指示性”教學方法是:教師步步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反復誦讀,理解與感悟由淺入深。逐層遞進。教師只作引導,不作明確的指示(這是任何“非指示性”課型的共同點)。
    這樣做的理論依據是:學生總是帶著自己的觀念進入課堂、進入文本的,教師首先要尊重、傾聽學生的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讓學生產生更精彩的觀念。
    打算這樣安排教學:學生初讀全詩,說說自己的原初體驗;再讀全詩,推測判斷一下詩人的情況;教師介紹詩人的簡況(自殺結局、單調生活與孤獨心靈),讓學生三讀本詩,說說自己新的理解與感悟;四讀本詩,欣賞研究本詩的藝術價值;討論交流之后,教師介紹一篇他人的賞析文章,深化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讀欣賞,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教師介紹詩人之死的文章《海子:詩與死》,再讓學生五讀本詩,深入體會,并說說此時的理解與體驗;最后,每人說一句最有感受的話,作為學習本詩的結束語。
    每位學生發一張16開備用紙,隨時寫下自己的理解與感悟。
    課時安排:一節課。
    上課時間:2003年10月16日。班級:高二(5)班。
    [教學流程]
    一.教師激趣
    在當代詩人中,有一個我們頗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01年,“人民文學詩歌獎”在空缺了兩年之后,授予給了他和另一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海子的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二.學生初讀本詩,說說自己的原初體驗
    學生自由誦讀,然后教師導語 :讀了這首詩,你一定會受到精神上的影響和情緒上的感染,請說說你的原初體驗。
    學生先在備用紙上簡略地寫一寫。然后小組交流。之后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介紹時要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講空話、套話。
    課后補記——
    吳婧瑋:這首詩有某種吸引力,讓人總是欲罷不能,也許是作者詩中那種樂觀向上感染了我,讀時覺得很輕松,清新、溫暖。
    姜楠:寫得很樸實,沒有什么華麗辭藻,寫的是一種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讀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鄭雄:讀完這首詩,讓人覺得自己十分幸福,覺得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王晶鑫: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個人分享快樂。
    龔舒穎:這首詩語言并不是十分華麗,但是能讓人產生一種親切的感覺,心中涌起濃濃的春意。
    管宇:全詩不長,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種溫馨,一種真情。形式很隨意,表達很自然。表達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讀過之后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放松感覺,“活著”真好。
    三.再讀本詩,推測判斷一下詩人的情況
    教師導語 :請再讀一遍。透過字句,請你想象推測一下,詩人是個怎樣的人?
    先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
    或許會有學生說他的生活貧困、單調只知道寫詩。不一定能說到他是個心靈孤獨、封閉的人。
    課后補記——
    宋倩:作者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比較善良,對生活充滿希望。
    嚴靜:詩人大概是長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纏繞,終于有一天,他掙脫了,可以做一個幸福的人,可以為那些自己熱愛的人作出誠摯的祝福了。
    蔡黛茜:根據詩句的用語和所描述的細膩程度,我想她是個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覺得她是一個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斷追求幸福的人;詩中不難看出她生活的艱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吳婧瑋:作者是一個易于滿足,懂得幸福的人,或者,也許作者是在經歷了某種變故后,豁然開朗,懂得了幸福的真諦,希望別人也能快樂,熱愛生活。
    姜楠:被什么東西束縛著,沒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向往一種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心地善良,關愛別人。
    徐鵬:作者可能是一個游牧詩人,家住在農村,生活水平不高,最大的愿望是周游世界。他為人肯定很樂觀、友善,肯定北方人,家鄉有山有河。他以前可能不幸福。
    鄭雄:詩人可能剛從悲傷中走出來,即將過上幸福的生活,可能他在以前失去了什么親人,在陰影中走過一段時間后,擺脫了陰影,開始向往明天。
    黃琦:我想既然第一句為“從明天起……”那么當時作者必不幸福,可能處于低谷之中,但作者樂觀、積極,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保持著對世界的美好憧憬。
    鄭小窗:詩人住在大海邊,房子周圍有一排花。詩人正值青年,剛剛開始獨立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詩人喜歡田園生活,不追求奢華。
    龔舒穎:詩人此時遇到了什么喜慶的事,正處在幸福的包圍中,全詩提到過四次“幸福”。開頭兩段都是以“從明天起”開頭的。也有可能是作者剛從挫折中找回勇氣和自信、樂觀。
    夏玲意:詩人以前不是很樂觀,可能有點自閉,情緒不是很好,活得可能很壓抑,很孤獨。
    趙晶:詩人可能過著一種比較復雜的生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為這些瑣事而忽略了自己的親人、朋友。
    姜曉菲:作者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作者的家面朝大海,旁邊周圍有花有草,作者不是孤兒,作者的心非常熱,作者的家離郵局不遠。
    從課堂實況看,教師的預測反了。沒有學生會認為作者生活單調,“只知道寫詩”。看來學生并不知道他對詩歌的癡迷與熱愛。相反,作者心靈的孤獨與封閉倒是說到了。
    四.教師介紹詩人的情況
    教師介紹如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懷寧縣高河查灣。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畢業后任教于中國政法大學。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臥軌自殺。
    海子的生前好友、詩人西川回憶說:“海子沒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這或許是由于他的偏頗。在他的房間里,你找不到電視機、錄音機甚至收音機。海子在貧窮、單調與孤獨之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可見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詩歌事業中,達到了忘我的境地,以犧牲塵世的幸福生活為代價了。
    海子也是一個沉湎于心靈孤獨之旅的詩人,一個理想主義的詩人。他具有復雜性格,二重人格,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墮入塵世成為俗人。
    五.三讀本詩,說說自己新的理解與感悟
    教師導語 :聽了剛才的介紹,請再讀本詩,然后說說自己新的理解與感悟。
    或許學生能注意到“從明天起”這四個字背后的內涵了。但最重要的新理解與新感悟是能發現句末“只愿”二字,能從中體會出他的固守清高,他的本質孤獨。
    課后補記——
    孫振宇:聽完老師對海子的悲慘一生的介紹,再來讀本詩,的確是能夠看出海子對幸福,哪怕是一丁點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幾個“愿你”,也是他對其他人的一種祝福吧,“只愿”也說明了他的無奈,他的處境艱難。我(起初)的揣測錯了。
    饒黎思:聽到老師說到海子心靈的孤獨之旅,我頗有感慨。一個孤獨的人,往往去追求別人看似很平凡的東西:喂馬,劈柴……“只愿”兩個字打破了原先編織起來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詩人拉回了現實,一種無可奈何體現了出來。但在初讀時卻沒有注意到這點,始終覺得整首詩是輕快的。也許在不如意又自認為無法改變現實時才會這樣。
    劉單丹:聽了老師剛才的介紹,再讀時,我覺得可能詩人那時候已經有點精神崩潰了,他雖然希望自己的明天能夠幸福,但更多的是祝福世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作者對自己的生活仍充滿憧憬,但他心中的那份自閉卻使得他無法擺脫。
    鄭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體現作者熱愛美好人間,但厭惡人間的丑惡。
    巫式平:詩人不愿放棄理想中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但又祝愿生活在“塵世”之中的人們能幸福快樂,像一個人在爬天梯爬到一半,一面想著自己快點爬上天堂,一邊又祝福在腳下那片大地上幸福生活的人們快樂,是以一種局外人來看的。
    趙晶:從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獨,他祝福所有的人在塵世獲得幸福,而他自己卻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幻想自己想過的生活。
從課堂情況看,能領悟到詩末“只愿”二字背后內涵的學生不少。
    六.四讀本詩,欣賞體會本詩的藝術價值
    教師導語 :現在,請你以研究性閱讀的方式,去欣賞、體會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如果你認為詩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邊讀邊寫。5分鐘左右。
    然后小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尚不知有沒有學生會認為他的詩在純潔簡樸的同時也顯出稚嫩。
    課后補記——
    陳易馨:這首詩的感覺很純,讓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種意境過于理想化。
    戴琛:全詩塑造了一個“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對它的無比熱愛與憧憬,也給讀者無比的聯想。
    吳婧瑋:整首詩只用了一些簡單的意象,單純平實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真摯的感情。
    鄭小窗:開創了一種新的樸素的浪漫主義寫法,語句不含(華麗)辭藻,類似歸有光。
    馮俊鵬:這首詩歌的開頭形式與其他詩歌不同,他以“從明天起”開頭,引人往下讀,向人描繪著一幅明天的美麗畫卷。最后一段有三個“愿你”,強烈表達了作者肯定世俗生活,但又不愿墜入世俗生活的思想。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與第一段及詩題前后呼應,再次表達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渴望,對世外桃源的渴望。
    余莉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文字,體現了作者渴望平凡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八個字就給人無限的想象。大海是寬廣的,它包含了許多美好的東西。面對大海,可以讓人忘掉塵世的瑣事;春天是美好的,是一年中新的起點,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饒黎思:這首詩平凡中見光彩,處處顯溫情。而且這首詩直接抒情,很直白地告訴別人自己所認為的幸福是怎樣的。面對面,好像談心似的,使對方受到強烈的感染。最后又用“只愿”,讓人有著無限的回味、思考、猜測,也同時看見那份純粹、孤獨、清貧。
    課堂上沒有學生認為這首詩在純潔簡樸的同時也顯出稚嫩。可能成年人的眼光才會發現。
    七.教師介紹一篇他人的賞析文章
    教師不介紹自己的研讀感受,因為有更好的——劉真福先生的《明麗的畫,空靈的心》(來自《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年第6期,《教參》上也有)。借介紹此文來深化學生的理解與感悟。
    文章主要段落的起始句是:這首詩共三章。第一章虛構一幅自由獨立、遠離塵世喧囂的生活圖景,一股清新潮潤的氣息撲面而來。……第二、三章表達對親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溫暖甜美的氣息撲面而來。……然而細察之下,會發覺海子對塵世幸福的“熱愛”是有限的。……有人分析海子說:“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強悍的第二自我的長時間的沖突,使他的詩一再出現雅各森布所說的‘對稱’。”……另外,這首詩的審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一是意象空曠;二是以實顯虛,以近顯遠;三是語言純粹、本真。……當然,這首詩的風格,以輕柔、明麗見長,卻也不無稚嫩之處,缺少一點凝重感、厚重感。……
    八.反省自己的研讀欣賞,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教師導語 :聽了他人的賞析文章,對照自己的賞析閱讀,請你作個反省比較,說說自己優點在哪,不足何在。
    課后補記——
    嚴靜:聽了(剛才的)賞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讀欣賞都沒有把每節的不同意象區分開來(欣賞理解);或者是沒有深入體會詩人的內心感情。
    周浩:讀詩時,沒有將全部感情注入其中,導致有時無法真切地表達出感受。
    蔡黛茜:課外對作家了解不深,不能透徹地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毛偉:在深入過程中思維要隨著老師的提示而下來,這樣有助于更加正確地理解文章,而不至于誤差過大。
    夏玲意:對詩中的一些意象、詞語等沒有深入揣摩,思維不夠活躍,發言也不積極。
    饒黎思:自己對本詩的理解好像總是浮在表面,想再深入一點,卻總是無法做到。我想多讀多體會是唯一的方法吧。
    九.教師再介紹一篇關于海子詩與死的文章
    文章題為《海子:詩與死》(2001年03月27日光明網,作者馮軍旗)。介紹的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理性地看待他的死亡。不要愛屋及烏,連同詩人的死一同崇拜;也不要嗤之以鼻,盲目排斥。
  文章主要段落的起始句是:1989年3月26日,山海關。靜靜的海子躺在鐵軌上,在他的身上是打開的《圣經》。遠方,火車呼嘯而來,一代天才詩人由此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海子是視詩為生命的,詩是他生命的寫照和表現,也是他生命的毀滅與終結。在他的詩中,我們不僅發現了他最后自殺時的全部的死亡意識和死亡景象,而且它們是那么的生動和真實。……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說,海子是一個有著自殺情結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詩中一個重要的命題……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討過自殺的方式,而最終選擇了臥軌,……詩人選擇鐵軌,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斷裂的身體。海子在死前的相當長的時間時里,是有精神分裂傾向的,直至后來發展為精神分裂癥。……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詩人的斷裂的身體的死亡意象和選擇鐵軌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可以說是為先聲的。……海子去山海關時帶了四本書…… 對于海子選擇山海關,朱大可認為是有特殊的用意的……我們注意到,詩人的詩中多次提到山脈和海洋。……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關的,在山海關徘徊了一個下午和一個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開始向臥軌的地方走去,并最終選擇了黃昏時分。而讓我們如遭電擊的是,就是黃昏時分,我們也在詩中找到了它的死亡意象……至此,我們己經在詩人的詩中發現了他最后死亡時的全部死亡景象……當詩成為詩人的生命,成為詩人的信仰,詩與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義……
    十.五讀此詩,深入體會
    教師導語 :請各位帶著現在的心情,現在的體驗,自由朗讀全詩。邊讀,邊體會。
    課后補記——
    學生讀后,教師也讀了一遍。
    教師事先并不準備讀,受到課堂氣氛的感染,在學生自讀了一遍后,也忍不住讀了起來,并且很自然地成了領讀,學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讀起來,課堂顯得一片溫馨,也顯得一片肅穆。
    課堂效果不錯,情到自然真。大部分同學都動情了。
    十一.說說此時的閱讀體會
教師導語 :現在,你或許有了新的體驗,新的感受,請你說一說,好嗎?
    課后補記——
    管宇:聽了幾篇有關海子及死亡的文章之后再來讀本詩,似乎先前我的判斷變得如此蒼白和膚淺。作者在詩中無疑是充滿了他的感情的。他是痛苦的,但他憧憬希望;他是封閉的,但他渴望溝通。在詩的意境里似乎只有他一個人,只有他才是一切動作的“主動者”。這是一種多么悲哀的告白呀。
    嚴靜:詩人多么想擁有一個溫暖的地方容納自己,他想走出困頓,走出寂寞,走向幸福。
    蔡黛茜:再讀海子的詩,我感到了他內心的痛苦。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向往著天堂似的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也愛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吳婧瑋:在了解了海子以及他的一些文章后,心里有一些陰影。但仍覺得詩的溫暖、清新。他甚至還關心著別人,希望別人得到幸福。
學生介紹閱讀體會后,全班齊讀。
    事先并沒有設計學生齊讀。因為課堂情境很好,于是突然覺得應該讓大家齊讀一遍,讓學生在詩歌的溫馨祝福與詩人的冷峻死亡的強烈對比中,調整自己的價值觀、生死觀,珍惜詩人的祝福,珍惜生活的美好。
    十二.每人說一句最有感觸的話,作為學習本詩的結束語
    教師導語 :現在就要下課了,請每人說一句最有感觸的話,作為學習本詩的結束語。
    課后補記——
    趙晶:我們不僅要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要勇敢地面對世界,面對生活。
    姜曉菲:在詩人的祝愿中,讓我們做一個幸福的人吧!
    毛偉:執著固然可嘆,生命更需珍惜。
    毛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生命不可拋。
    姜楠:海子是一個詩壇高手,卻不是一個生活高手。我們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學會在生活中快樂。
    陳易馨:海子是死了,走向了另一個世界,然而他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們所應該具有的。我們不能輕視生命,因為生命是最寶貴的。
    鄭小窗:塵世中沒有幸福的桃源,脫俗的靈魂應當住于天堂。
    邵崔麗:雖然作者生前的生活并不寬裕,但他留給我們的詩卻是無價的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