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語文提分策略:如何美化作文的語言
議論時抓住某事物或幾件事物的特征進行簡潔描繪,敘述中帶議論。例如:《也談“作秀”》開頭的引入議論很關鍵,有同學這樣開頭:
“作秀是表現自己才華的手段,我們要作秀。” 而有同學這樣開篇:
“風拂過水面,留下粼粼波紋;駱駝走過沙漠,留下深深腳印;哨鴿掠過天空,留下串串歡韻;歲月流過樹林,留下圈圈年輪。它們,都展示了自己,而我們從時代的舞臺走來,該留下點什么呢?” 后者的形象描述式的議論令人欣賞。形象化的議論要扣緊話題,概括出事物的特征,服務于觀點。而形象議論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掌握了方法,每個同學都可以令自己的議論語言生動起來。《仙人掌的精神》《枝繁葉茂賴根深》《陽光•窗紗•蚊蠅》等文,均可采用此法。 5.審美轉化
現實生活是我們寫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雞犬蟲魚、山羊白兔,英雄豪杰之輩與怯懦猬瑣之流皆可入文。但我們如果不賦予這些形象以豐富深刻的精神,我們所寫的形象就是沒有深度、沒有美感的形象。狄德羅曾經說過,藝術家首要的重要的任務在于尋找重大的思想。 羅丹也明確指出:“我們在人體中崇仰的不是如此美麗的外表舊形,而是那好像使身體透明發光的內在光芒。”這里講的“美麗的外表舊形”,就是純自然形象;“透明發亮的內在光芒”,就是具有著深刻精神的審美形象。在議論文的論證過程中,如果我們抓住了事例的審美形象,將使文章境界大開。如《祖國》一文有這樣幾句: “祖國是什么?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它是與你有血緣關系的一片土地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和事。然而,當蘇軾放言‘大江東去’的時候,當岳飛歌詠‘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時候,當文天祥嘆息‘零丁洋里嘆零丁’的時候,當于右任悲鳴‘山之上,國有殤’的時候,當毛澤東感慨‘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時候,祖國是什么的答案還會這么簡單嗎?” 文章中的“放言‘大江東去’”“歌詠‘八千里路云和月’”“嘆息‘零丁洋里嘆零丁’”“悲鳴‘山之上,國有殤’”“感慨‘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就是蘇東坡、岳飛、文天祥、于右任、毛澤東等人的審美形象。他們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偉人,而是有著豐富審美意蘊的精神豐碑,這就是用審美形象鑄就的文采。 6.特征比較
聞一多說:“一切的價值都在比較上看出來。”有比較,才有鑒別。抓住事物的總體特征或個體特點,分清優劣,褒貶抑揚,對照鮮明,同時顯示文筆的靈活,增強感染力。不同事物的特征比較,如《要“野馬”不要“毛驢”》一文寫到: “‘野馬’”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有著一種別人無可比擬的特點,敢闖敢干,并不留戀已有的一切,而是毫不惋惜地拋棄現存不好的東西,去奮力實現美好的愿望。相形見絀,‘毛驢’卻往返于千年古道,缺乏蓬勃的朝氣,墨守成規,只能是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永遠如此。” 同一事物前后又有不同的特征意義,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運用了美國康乃爾大學“青蛙實驗”的材料,分析道: “青蛙在滾沸的油鍋里,縱然一跳,安然逃生,而在悄悄加熱的水中,樂哉悠哉,當死亡逼近時,再也沒有那一躍的力量,終于葬身鍋底。這個故事表明,危難當頭,背水一戰,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勇氣,沖出困境,就會柳暗花明;相反,環境舒適安逸,就會消極沉溺,導致身敗名裂。因此,孟軻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實在是至理名言。” 這些論述抓住特征進行比較,愛憎分明,是非清楚,振聾發聵,催人奮進,既做到形象可感,同時又能符合議論文的文體特征。 7.句式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