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文言文專項復習教案
4.從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屬于秦滅亡根本原因的一組是( )
①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
②所習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③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
④胡亥之性惡
⑤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
⑥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面對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作者總結秦滅亡的教訓,目的是為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文章通過夏、殷、周與秦對太子教育方法及結局的比較,指出了國家選擇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義。
b.作者認為,古代君王非常重視對太子的教育。這種教育從太子出生就開始了。幼兒時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禮義來教導他,選品行端莊的人來陪伴他。
c.秦對太子的教育與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齡很大時才讓趙高作他的老師,并且教給他的除了對人施用酷刑,就是滅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視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過對比指出,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對太子進行教育,為他選擇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會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6.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題。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墨子•親士》)
(1)翻譯劃線句子(3分)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給加粗句加上正確的標點(2分)
是 故 江 河 不 惡 小 谷 之 滿 己 也 故 能 大 圣 人 者 事 無 辭 也 物 無 違也 故 能 為 天 下 器。
【參考答案】
1.a(廟:太廟。當時佛教還未傳到我國)
2.b(“明日”在古時指第二天,現在指今天的下一天。其他三項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
3.d(兩個“而”字都是連詞,都表示順承關系。其他三項:a項兩個“乃”字都是副詞,前一個是“剛、才”的意思,后一個是“競、竟然”;b項兩個“之”前一個是代詞,后一個是動詞;c項兩個“則”都是連詞,前一個表示承接,后一個表示轉折。)
4.c(作者認為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胡亥,而在于擇師不良,教之不得法。符合這個意思的只有①⑤)
5.c(“太子胡亥年齡很大才讓趙高作他的老師”的說法在文中沒有根據。)
6.(1)譯文:良弓不容易拉開,但可以射得高沒得深;良馬不容易騎乘,但可以載得重行得遠;好的人才不容易駕馭,但可以使國君受人尊重。
(2)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參考譯文】一
夏、商、周三代作天子都有幾十代,秦作天子卻兩代就滅亡了。人的本性相差并不是很遠,為什么三代之君就能有道這樣長久,而秦卻無道這樣短促呢?其中的緣故是可以知道的。古代作王的,在太子剛剛降生時,就要舉行典禮,官員們都穿戴著整齊的禮服,在南郊拜見他,路過王宮就要下車,經過太廟就要小步快走,從他還在襁褓中的時候起,教育就已經開始了。等到兒童時期,懂些事情了,三公、三少這些老師就開始向他闡明孝道、仁愛、禮義等知識,用來引導教育他,驅逐那些邪惡的人,使他不能見到那些惡劣的行為。在這時選的都是天下的端方正直的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有良好品德的人護衛著他,讓這些人和太子呆在一起。所以太子從剛一出生,看到的就是正當的事情,聽到的就是正確的言論,所行的就是正直的道理,他的周圍都是正直的人。到了秦就不是這樣。秦王讓趙高作胡亥的老師教他審案,所學的除了砍人的腦袋、割人的鼻子,就是滅人的三族。胡亥頭一天即位,第二天就殺人。那些忠心勸諫的人,被認為是誹謗,那些為國家考慮長遠的意見被認為是妖言,他看待殺人就好像割草一樣。難道是胡亥的天性惡劣嗎?這是因為用來引導他的不是正理的緣故啊。天下的命運,懸在太子的身上,太子的善良,在于早期的訓教和選擇左右近臣。訓教得法,左右正直,那么太子就會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會安定了。《尚書》中說:“(天子)一個人有了(生兒子的)喜慶事,天下百姓都會仰仗他。”這是現實最緊要的事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