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文言文分析綜合
注:藩鎮:指總領一萬的軍府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a、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 訟:控告 b、重榮起于軍卒,暴至富貴。暴:突然
c、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謹:嚴格 d、姑息重榮不能詰。 詰:追問
(6)、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安重容"懷異志"和"非誚高祖"的一組是:
a、天子寧有種邪 b、兵強驪壯者為之爾 重榮箕踞慢罵屈中國以尊夷狄
c、重榮誘之入塞 d、重榮怒,執拽剌 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頂是:
a、安重榮雖為武官,但也通曉文吏事務。在處理一起家庭糾紛時,生父不忍殺其子,繼母則提劍殺逐,重榮不滿繼母的行徑,厲聲將她斥退。
b、安重榮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極力輕慢侮辱對方,甚至抓捕殺死他們,高祖屈已禮待契丹,而對重榮的一系列做法堅決反對。
c、契丹一直伺機圖謀晉朝,本應引起晉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卻表示前朝與虜和親和做法都是為國家考慮現今重榮對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榮肖兵起事,借口朝見,聚集數萬饑民前往鄴地。高祖派遣部隊阻擊,在雙方交戰中重榮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級后將它送給契丹。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又為書以遺朝廷大臣、四方藩鎮,皆以契丹可取為言。
譯文:
② 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
譯文:
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練習。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膚,鑱①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人為之以求榮也。圣王在上,明好
惡以示之,經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
古者法設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維時,庶績咸熙③,禮義修而任賢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輕,則上唱而氏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仁義。其于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元之而不靡。
今使患教知,使不肖臨③賢,雖嚴刑罰,民弗從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強也。故圣主舉賢以立功,不肖主舉其所與同。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
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訓》)
注釋: 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興盛。③臨:統管、治理。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