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復習(通用2篇)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復習 篇1
第三專題:文明的對話
一、審視傳統
復習概要
1.了解傳統的內涵、本質意義,理解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區別和聯系,理解文化傳統的兩重屬性。
2.懂得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明白文明對話的作用。
3.了解典范的議論文關于論點、論據、論證的基本知識。
復習要求
1.能通過尋找中心句的方法快速找出文章的觀點和相關的材料,歸納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行文思路。
2.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形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評價。
3.了解學術論文嚴密性的特點,體會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下既有文采又通俗的語言表述風格。
4.能夠了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論證方法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以提高議論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5.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媲美 抱殘守缺 明日黃花 事過境遷 曇花一現 褒貶 威懾 銷聲匿跡 不堪設想 攻訐 鉗制 污垢 蛻除 得逞 有史可稽
教學建議
本板塊是論說有關文明對話的一些基礎性問題,其內容統攝整個專題。這是一篇學術論文,是比較典范的議論文。為了避免議論文學習的單調,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探討問題的情境。
在學習文本以前,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對于傳統、傳統文化、文化傳統等概念的理解,用簡要的文字記下來,與學習以后的認識進行比較。在把握文本的基本內容后再進行研討,畫出每一部分乃至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關鍵的概念,進而探討它們的具體內涵。本文涉及的問題比較多,教學時要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本文的中心論題是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地看待傳統,可以結合“問題探討”的第2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探討。
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注意文本論說了什么,還要注意它是怎么論說的,為什么這樣論說具有征服人的邏輯力量。結合文本的研習,讓學生逐漸掌握議論文閱讀和寫作的基本方法。
二、碰撞與融合
復習概要
1.了解華夏文明的地位以及其在促進世界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2.理解文明對話的作用、必然性,了解自覺地成功地進行文明對話的方法和途徑。
3.掌握比較論證的方法和運用。
復習要求
1.了解《發明與發現的國家》是怎樣評價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貢獻的,以及作者作出這樣評價的指導思想。
2.能結合《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了解外來文明的本土化過程并做出評價。
3.能夠為2篇文章提煉關鍵詞,并寫出內容提要。
4.能夠說出比較論證的方法在論證過程中的作用。
5.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奠定 遮蔽 并駕齊驅 回溯 左右逢源 近在咫尺 歇斯底里 呵責 摒除 庶幾 癖好 勸誡 訓喻 盛饌
教學建議
本板塊的兩篇文章難易程度不一,其中《發明與發現的國家》思辨性較強,有比較嚴密的推導過程,具有一定的難度。《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由事及理,推導過程一目了然。教學中可把重點放在前一篇。可以從文本出發,抓住文章的關鍵語句,理解作者公正地對待每一種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懷,認識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等問題。
探討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領會文本所要表述的核心理念。《發明與發現的國家》作者肯定中國古代、中古時期科學技術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尊重事實,一是作者的人道主義情懷。前者揭示了作者科學哲學的思想基礎,后者揭示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也就是一位科學家對于文明交流與文明對話的理解。《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著眼于說明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是相互滲透的、相互影響的、相互融合的;這樣的過程常常是不自覺的,自然而然的。
還要關注文章的論證技巧,如《發明與發現的國家》從反駁引出正面的論述,而《麥當勞中的中國文化表達》由事及理,把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來認識的方法,等等。
為了增強學生探討的興趣,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適當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李約瑟的事跡、中國古代和中古的科學技術成就、麥當勞的美式快餐店等等。
三、拿來與拒絕
復習概要
1.了解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要有選擇地接受外來文化,懂得文明對話中必須具有自主意識,要有“拿來”的勇氣和魄力。
2.了解雜文的行文特點和語言風格。
3.了解比喻論證的用法和作用。
復習要求
1.結合《拿來主義》的創作背景,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了解魯迅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態度。
2.結合《吉訶德的時代》,從文化源頭上了解中國固有文化阻礙社會前進、蒙騙群眾的成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3.領會文章是怎樣用比喻論證的方法闡明道理的。
4.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禮尚往來 殘羹冷炙 自詡 冠冕 腦髓 孱頭 國粹 徘徊 典籍 劫富濟貧
教學建議
魯迅的《拿來主義》是論述跨文化交流與文化繼承的經典文本,用的是雜文體,并非正面闡釋自己的主張,學生把握起來有難度,教學中可突出與專題內涵有關的內容,突出重點,淡化一些與中心關系不甚密切的部分,例如旁敲側擊抨擊當時國民黨政府的內容。
學習《吉訶德的時代》,要注意解釋西方武士道和中國武俠的相似點,他們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共同的文化土壤,認識我們民族文化中某些負面東西的腐蝕作用。
在學習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雜文的特點。它是議論文的一種,是形象化的政論,往往針對當前的事件而發,是一種形象化的政論,表現手法相當靈活。兩篇文章語言上有共同點,都運用了反語、幽默、諷刺的手法。
寫作實踐
本專題的寫作重點是獲取和處理信息,主要訓練議論文的寫作。
1.教學中,可以根據本專題的文本梳理典范議論文的結構特點,論點、論據、論證一般要求和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特別要注意論點和論據之間必然的邏輯關系;
2.學會擬寫分論點,豐富議論文論證的層次。
3.寫作前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給定的情境和話題進行探討,激活思維。鼓勵學生在互聯網上搜索資料,在眾多信息里面進行篩選,進而再生成和創造信息。
第四專題:尋覓文言津梁
一、因聲求氣
復習概要
1.感受我們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民族智慧的高超和民族語文的美妙。
2.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的誦讀。
3.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并做出自己的評價。
復習要求
1.能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燭之武機智勇敢地說服秦王,救國家于危難,體現出的拳拳愛國心,感受魏徵以誠懇的奏疏彰顯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2.能根據作品的不同的文體特點、語言特色進行誦讀,能夠讀出平靜的敘述,激昂的議論,抑揚頓挫的感慨。
3.能從字音、停頓、語氣語調、表情達意等方面總結歸納文言文誦讀的基本方法。
4.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語和詞類活用的現象,能把文中關鍵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建議
本板塊的重點是“誦讀”。教學中應加強誦讀的指導,以“讀”為重點,以“讀”為主線,以“讀”作為理解感受文本內容的主要手段。課堂中應保證學生讀的時間,指導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文言文誦讀的要求、特點和方法,使讀的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誦讀中,要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文體不同,語言風格也各有特點:一以記敘描寫為主,一以議論為主;一以人物對話和以散句為主,一以整句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較平靜的敘述,一是激昂的議論。
《燭之武退秦師》是一篇敘事文章,全文以對話為主,誦讀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對話的誦讀。佚之狐和鄭伯,鄭伯和燭之武之間的對話,應注意虛詞的處理,準確表現人物的個性和身份特點。燭之武對秦伯說的一段話,措辭委婉謹慎,但又有著很強的邏輯力量。誦讀時特別要注意說話的口吻和層次,口氣不可太強,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可軟弱無力;層次之間的停頓要分明,每一層的誦讀也應該有變化。而晉侯對子犯說的一段話,以整句為主,思維嚴密,頭腦冷靜,要讀得沉穩自如。
二、仔細理會
復習概要
1.理解作品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運用對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特點。
2.總結理解文言文詞義、句義和文義的常用方法。
3.體會精練生動、繪聲繪色的語言特色。
復習要求
1.體會《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通過典型事件,在矛盾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學習文本用細節描寫、個性化的語言、對比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手法。
2.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語和詞類活用的現象,能把文中關鍵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摘出文中的成語、名句,說說它們的含義。
4.誦讀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背誦《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最后一段。
教學建議
《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和《鴻門宴》都是《史記》中的經典篇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個方案開展學習。在教學的總體設計上,應注意以讀文為主,在讀文中兼顧讀史,在讀文中梳理文言文閱讀解義的基本方法,三者應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這兩篇文章的內容并不難,教學過程中不必逐句譯成現代漢語,重點是指點學生依靠上下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詮釋難句,在難句的疏通過程中歸納方法,掌握方法。還要借助于“文本研習”中的有關復習要求或活動,設計具有個性特點、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引發學生主動研習文章的意識,在問題的探討中,理解文章,把文言文閱讀的一些規律和方法融合在中間。
教學中仍應重視誦讀的訓練,尤其是描寫傳神、對話精彩的片段,要指導學生通過誦讀深化對文意的理解。
三、融會貫通
復習概要
1.借助工具書加注、斷句及翻譯等,在具有文言學習特點的活動中理解淺易的文言文。
2.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品的邏輯性和形象性。
學習目標
1.誦讀文章,能體會《秋水(節選)》《非攻(節選)》和《察今(節選)》善于形象說理的特點,領會這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
2.總結借助工具書加注、斷句與翻譯等文言學習的基本方法。
3.學會舉一反三,能夠進一步在遷移、運用中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4.能梳理出文中的成語并積累。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語和詞類活用的現象,能把文中關鍵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建議
本板塊的教學,可以“活動體驗”的三項活動為核心,具體文本內容的理解可以在這些活動中完成。這三項活動既要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教師又要有具體的指導。
關于注釋,教師可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的方法,指導如何根據上下文選擇恰當的義項,如果工具書沒有合適的義項,如何根據文義進行合理解釋的方法,還有怎樣處理好重點詞語的落實和整體意思翻譯之間的關系。
關于斷句,可以指導學生先抓住一些特征性的詞語以及句式的特點斷開有把握的地方(例如句首的“夫”、“蓋”,句末的“乎”、“哉”等,對話的“曰”,以及相同相似句子的反復運用等),再根據對整體意思的把握,分析難以定奪的地方。對有不同斷法的地方,可以進行比較,擇優而從。關鍵看句讀的正確與否,具體的標點可以有不同。
關于翻譯,讓學生了解“信”“達”“雅”的基本原則及“換、加、刪、添、補、留、移”等基本方法,還要對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作簡要說明,例如:可以先解大意,再細加推敲;盡可能直譯,確有困難,也可以意譯,要盡可能貼近原意。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復習 篇2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復習(一)
第一專題:祖國土
一、江山多嬌
復習概要
1.引導學生感受祖國美,了解人與祖國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懂得愛國情感是人類普遍的情感。
2.了解祖國的文化內涵,認識祖國對個體的意義以及自身對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激發愛國之情。
3.進一步認識散文的文體特征,感受散文寫景狀物的特點以及運用多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
復習要求
1.能掌握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會結合有關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尤其要注意揣摩文中的關鍵語句去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注意分析藝術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
3.研習《祖國山川頌》,了解“頌”這一傳統表現手法的特點,理解祖國的含義及人與祖國之間無法割舍的關系的原因;研習《長江三峽》,能夠把握文章借助景物描寫抒發的愛國情懷,掌握文章抓住景物特征的寫作手法;研習《肖邦故園》,能理解肖邦的音樂與故鄉、祖國的關系,感受肖邦的愛國情懷,把握祖國與個體之間的雙向意義。
4.能有感情地朗讀文章,選擇一定的朗讀技巧,傳達出景色的意境與韻味,準確表達出文章對祖國的贊美和摯愛。
5.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燒灼 盎然 一瀉千里 層巒疊嶂 吟哦 遐想 臉頰 漣漪 斑斕 晨曦 蹣跚 頹然 縈回 丘壑 澎湃 云蒸霞蔚 荒誕不經 庇護 滄桑 伶仃 夙愿 通衢 繾綣 多舛 寥寥 有條不紊 簌簌 剔透 婆娑
教學建議
本專題在研習方案的設計中突出了“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穿插對這一方法的介紹,要求學生課前查找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并指導學生結合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本板塊由3篇散文組成,在研習中可在以往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鑒賞散文的一般方法解讀文本。例如要注意感受形象,體會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要注意多種表現手法運用,體會其藝術表現力;閱讀中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等等。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積極的鑒賞態度,引導學生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肖邦故園》是一篇將文學與音樂結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教師可將肖邦的音樂引進課堂,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欣賞肖邦音樂需要一定的音樂欣賞常識,教師可作適當的指導,也可以和音樂欣賞課結合起來。教學中還可將音樂與文學文本結合起來,看看作家是通過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去再現音樂、傳達音樂的效果的。只是這里的音樂鑒賞,不是純粹的音樂欣賞,而應著眼于本專題的人文內涵,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將音樂形象、作品主題以及審美感受用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達出來,重點還是落實在語文上。
本板塊的3篇散文都是比較典型的朗讀材料,教學中可以以朗讀為主要手段,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朗讀的輕重緩急,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亦可在文本研習的基礎上,用朗讀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恰當地達出來。
二、頌歌的變奏
復習概要
1.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對祖國的十分復雜的思想感情,把握含有深深的悲劇感與憂患意識的愛國主義情懷,了解人和祖國關系的豐富性。
2.體會個體面對國家貧窮、腐敗或自身遭受厄運時的種種情懷與對祖國繁榮進步的熱切期望,認識自身對國家所應承擔的責任。
3.與前一板塊比較,理解本板塊這種“變奏”的頌歌的特點,這是一種更深層的愛國情懷。
復習要求
1.能掌握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學會結合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
2.能在以往學習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征,通過分析意象的特點和象征義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3.能根據對作品的理解,設計朗誦方案,用流暢的普通話表達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理解、感受。
4.從4首詩中選擇2首背誦。
5.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迸濺 罡風 擎火 噩夢 頹垣 荒冢 載負 傾瀉 詛咒 瘦瘠 疲憊 纖繩 簇新 緋紅 蹂躪 齏粉 沙礫
教學建議
本板塊的四首詩歌,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十分復雜的思想感情,教師應圍繞這一復雜的感情組織學生研習探討,讓學生明白,不僅僅要用美好的語言歌頌祖國,還要感受到祖國的苦難,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這是一種更崇高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種復雜的情感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要做好鋪墊,把握好分寸。
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詩人的經歷、思想、創作的動機及作品的社會影響,是解讀這組詩歌的前提,課前可讓學生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主動收集資料。
具體研習時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國“貧窮”與“悲哀”的意象,分析這些意象在表現現實和反映詩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在對文本研習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整合本板塊的內容,探討“變奏”在意象和思想感情上與“頌”的區別,以引導學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認識升華提煉,形成對本板塊內涵的理性思考。
本板塊的學習要注重朗讀的訓練,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設計朗讀方案,要求用一定的朗讀技巧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并對朗讀進行評價和修正。
本專題寫作實踐文體上都是散文,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寫作中既要彰顯個性,表現真情實感,又要注意在行文中由一線貫通,有章可循。在寫作之前可要求學生收集相關材料,指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給定的情境進一步理解本專題的人文內涵,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情感與收集的材料結合起來。
第二專題 :號角,為你長鳴
一、殉道者之歌
復習概要
1.了解偉大人物為信仰和理想無私奮斗的精神,了解這些思想先驅的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操守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2.準確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偉大人物高尚的人格操守,認識人的尊嚴和崇高,培養良好的個人品格,樹立進步的人生追求。
3.了解政治抒情詩的特點,并能結合時代背景特點,體會3首詩的不同的基調。
復習要求
1.能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把握人和時代的關系,了解偉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理想,說出自己對崇高人格的認識。
2.能從作品的語言入手,把握《離騷》中“香草美人”的寓意,感受屈原在厄運中堅持高潔的志向和獨立人格的可貴;感受《致西伯利亞的囚徒》中體現出來的戰斗者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念;理解《啊,船長,我的船長喲!》中“船長”、“港口”等意象的象征意義,在誦讀中體會人稱轉換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意義,感受詩歌的悲壯基調。
3.能了解屈原、普希金、惠特曼關于詩歌創作的知識。
4.能用恰當的語調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表現人物的精神追求和詩人的敬慕之情。
5.背誦《離騷》的名句,摘錄并背誦本板塊文本中體現人物高尚情操的精彩優美的詩句。
6.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后裔 騏驥 枷鎖 潛藏 旌旗 脈搏 殷切
教學建議
本板塊由1首古詩節選和2首外國詩歌組成,都是經典文本,研習前要引導學生收集資料,了解作者及作品人物的生活背景與人生選擇的關系。
具體研習時,要緊扣住具體詩句品讀揣摩,要透過詩句的字面意義,發現詩人的內心世界。《離騷》的閱讀障礙較多,文字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應盡量讓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可以向學生介紹《離騷》的基本知識和詩人生平,要求借助工具書嘗試翻譯,以便于深入探討文本內涵。基礎比較薄弱的教學班,可以多用些時間幫助學生疏通詩文,給學生印發節選部分譯文,降低理解文本的難度。
研習活動要和誦讀結合起來,可以組織學生探討誦讀的要領和技巧,確定每首詩誦讀的基調,以加深對作品豐富內涵的理解,準確表達作者的情感。誦讀《離騷》,應表現出詩人的豪邁自信;誦讀《致西伯利亞囚徒》,應表現出詩人對戰友同志的懷念和鼓舞;誦讀《啊,船長,我的船長喲!》,應表現出對死去的領袖的悲痛和崇敬懷念之情。
二、烈士的抉擇
復習概要
1.了解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之際、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中舍生取義的精神。
2.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價值取向,樹立進步的人生觀。
3.學習綜合運用記敘、議論和抒情的藝術手法。
復習要求
1.能根據《指南錄后序》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貞不屈的愛國情懷。領會文章詳略得當的特點及作用。
2.結合作品的有關背景材料研習《五人墓碑記》,能夠領會五人“激于義而死”的意義和價值,探討文章的對比手法對表現主旨的作用。
3.兩文都在敘述的基礎上發議論,能比較其敘述和議論的特點。
4.熟讀《指南錄后序》第4段,背誦《五人墓碑記》第5、6兩段。
5.整理文中古今異義的詞語和詞類活用的現象,積累“除”、“易”、“暴”等文言實詞和“以”、“于”、“而”、“若”、“所”、“為”、“焉”等文言虛詞,能把文中關鍵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建議
教學這兩篇文言文,應該“文”“言”并重。
“言”是把握“文”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可指導學生充分預習,一方面查閱參考資料,了解作品的背景,一方面借助工具書嘗試翻譯,做到基本通順,并要求學生畫出在預習中不能解決的詞句,對文章內容質疑,以備在課堂上交流和討論。
在理解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應從語言入手,抓住關鍵的語句和段落,落實“文”的內涵。教學中以這些內容為“鑰匙”,圍繞人物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的人格設計問題組織探討,準確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他們的價值取向。還要探討兩篇文章的表現手法,加深對“文”的理解。例如,探討《指南錄后序》第4段中連用22個“死”的敘述,與后文議論的關系,感受作者出生入死、以國家存亡為己任的熾熱情感;探討《五人墓碑記》中多角度的對比手法的運用,感受五義士的“死義”精神。兩文還都在敘述的基礎上發議論,可以比較其敘述和議論的特點,體會從文章主旨出發,綜合運用多種寫作手法的必要性。
學習本板塊,仍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加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學完本板塊,應要求學生對相關的文言知識進行分類整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底層的光芒
復習概要
1.了解底層社會人物恪守道德準則,維護社會公正的品格,認識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2.關注底層社會狀況,了解不同階層的人物在特定時代所表現出的不同人格追求,從他們的人生追求和價值選擇中,認識人的尊嚴和崇高。
3.學習從人物活動中選取有價值的材料,以恰當的形式表現人物的寫法。
復習要求
1.結合特殊的時代背景研習《品質》《老王》,感受格斯拉在工業革命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恪守職業道德,寧可餓死也不肯偷工減料的高尚品質;感受老王在“文革”動亂時期一如既往地關照楊絳夫婦的可貴品質。
2.能從新的視角評價生活中的平凡人,在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新的認識。
3.了解不同文體、不同風格在表現共同主題時的不同表達方式。
4.學會從人物活動中選取最有價值的材料,以恰當的形式去表現人物的品格和性格。
5.積累整理下列詞語:
櫥窗 羞怯 鬈曲 賒帳 荒唐 趿拉 蹙眉 時髦 壟斷 褶皺 窺視 惶恐 取締 傴僂 陰翳 愧怍 攥緊
教學建議
本板塊為選學內容,2篇文章《品質》和《老王》內容都比較淺顯,可以安排課外自讀。
閱讀時可要求學生勾畫重要的語句,注意作者的選材和立意,關注作者的時代環境和人物的社會地位,以人物形象和人物品格的研習中心,分析格斯拉和老王身上的“不變”:格斯拉不肯在市場大勢發生變化時和其他人一樣粗制濫造、渾水摸魚,而車夫老王在“文革”動亂時期一如既往地關照楊絳夫婦。是什么原因使他們“不變”?引導學生結合人物所處的特定的時代背景,感受他們身上堅忍的道德力量和閃光的品格。
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傾向。兩篇文章都能關注底層勞動者的生存境況,作者的筆觸也都表現了悲天憫人的情懷。2篇文章文體不同,要注意研究寫作方法的異同。
寫作實踐
本專題的寫作活動,可圍繞三個目標實施教學:
1.學會感動,學會思考,提高對人生的認識;學寫文本人物評傳,掌握敘述、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2.綜合運用敘述議論手法,自由表達心靈感動和獨立思考。可以充分利用教科書的文本資源,啟發學生從教科書中汲取寫作營養,借鑒學習寫作方法。比如,《品質》和《老王》,就為“在底層”這個話題的記敘類寫法提供了借鑒的文本。
3.《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可以啟發我們如何抓住心靈的爆破點,走進人物,走進人物的內心;而《五人墓碑記》敘議框架適當變形則可以為“在底層”或“走近”提供可以參考的某種寫作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