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實戰演練(1)
①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統一的 ②社會價值體現為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③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④個人價值的大小和個人生命的長短相一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7.20世紀以來,全球環境不斷惡化,各種自然災害不斷發生,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發達國家大規模地開發乃至掠奪自然資源,只注意自然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自然的生態價值。這說明( )
①價值觀對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 ②人類應該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③不同時期的人們有不同的價值觀 ④片面的生態價值觀使人類遭受到了懲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③表述正確,但與題意無關,題干揭示的是人們在一種錯誤價值觀的指引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以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這告誡我們要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答案為c。
【答案】 c
8.電視劇《士兵突擊》中一個名叫許三多的普通農村孩子,憑著對理想“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士兵,這啟示我們( )
①自我價值的滿足是實現社會價值的前提和基礎 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干 ③理想的實現需要不怕失敗、頑強奮斗的精神 ④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人生目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人生價值的實現。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和基礎是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排除①;④說法太絕對,設立人生目標還需要從實際出發,否則努力也實現不了。答案為c。
【答案】 c
9.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理解的公平、正義往往是一種平均主義。現在,人們理解社會公平、正義時有兩個基本的價值取向,一個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另一個是為每個社會成員自由充分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和平等的機會。這表明( )
①價值觀具有時代性、歷史性 ②認識發展具有無限性 ③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導向不同 ④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前后對比,通過不同時代價值取向的不同揭示了價值觀具有時代性和歷史性,也說明了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因此答案為d;③說法正確,但與題意無關。
【答案】 d
10.某校學生自發組織的“愛心社”提出:“不要問別人能為自己做些什么,而要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么;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們做些什么,而要問我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這表明( )
①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有一定的客觀條件 ②人的價值必須通過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來實現 ③只有在奉獻中才能實現價值 ④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對個人的承認和滿足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題干材料強調的是我們要多貢獻,少索取,因此①不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答案為b。
【答案】 b
11.面對美洲甲型h1nl流感的爆發,一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發出推遲回國的倡議。該倡議得到不少留學生的認同,但也有人質疑或反對。有人認為這是小題大做,有人說“應該趁早回來,不然如果以后大爆發,可能就真的回不來了”。留學生對推遲回國倡議作出不同反應,主要是由于他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