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教案(精選2篇)
2023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篇1
經 濟 生 活
第一單元 生活與消費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含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須用于交換,不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注意:饋贈的禮品、救災物資、退出流通領域的物品不是商品。
(2)屬性: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注:
比較 使用價值 價值
區
別 1、含義不同 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形態不同 具體 抽象
3、性質不同 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根本屬性、特有屬性
4、主體不同 賣者擁有 買者支付
聯系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
①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②不同商品使用價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換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③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④商品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一定是商品。
⑤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是因為他們都有價值(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理論聯系實際: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質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言的。商品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是順利實現商品價值的前提,因此,企業應當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創造自己的品牌。
2.貨幣的含義、本質和基本職能。
(1)貨幣含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
(3)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作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貨幣之所以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只需要觀念的貨幣,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又稱購買手段職能。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
貨幣。貨幣充當流通手段職能后,原來的商品交換(商品——商品)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貨幣——商品)。
注意: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前者強調貨幣的職能和作用,后者強調商品流通的方式。
(4)貨幣流通規律
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即
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即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
計算公式
(5)區別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如發工資、領利息、付房租、還欠款等。與流通手段最大的區別是支付手段在時空上是分離的,而流通手段必需是同時同地進行,也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3.紙幣的含義及其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紙幣的含義: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比較:貨幣與紙幣、紀念幣、紀念鈔
紀念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貨幣的一切職能。紀念鈔是紙幣,本質上不是一般等價物,是價值符號,只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等部分職能。
比較:紙幣和貨幣
區別(從五個方面區別) 聯系
貨幣 ①貨幣是商品;②貨幣有價值;③貨幣有五種職能;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⑤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①紙幣是貨幣的符號,紙幣由貨幣發展而來;
②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紙幣 ①紙幣不是商品;②紙幣沒有價值;③紙幣只代替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④紙幣的本質是價值符號;⑤紙幣是國家發行的。
注①:紙幣代替金屬貨幣后,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為貨幣。
注②:貨幣發展的歷程:金屬貨幣→鑄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注③:紙幣是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過程中產生的。因為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候,人們只關心它的實際購買力,并不關心它本身的價值,從而產生了沒有價值的紙幣。
(2)發行規律:國家有權發行紙幣,有權規定紙幣的面額與發行量,但不能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也不能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 度。紙幣的實際購買力是由市場決定的。
注:紙幣的面值(面額)≠ 紙幣的購買力(紙幣代表的價值,或者實際能購買商品的能力)
一般來說,通貨膨脹時,紙幣貶值,紙幣的面值大于紙幣的購買力;通貨緊縮時,紙幣升值,紙幣的面值小于紙幣的購買力。
(3)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能將物價上漲等同于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表現為物價全面持續下跌,通常伴隨著經濟衰退出現。(不能將物價下跌等同于通貨緊縮)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含義 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 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跌。
表現 需求旺盛,物價上漲,紙幣貶值,經濟過熱。 需求不足,物價下跌,紙幣升值,經濟衰退。
本質 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流通中的紙幣量過多。 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流通中的紙幣量過少。
成因 ①紙幣發行過多;②社會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紙幣發行過少;②社會需求不足等。
影響 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但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沒有提高,就會導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會經濟秩序混亂,影響經濟發展。 適度的通貨緊縮可以擠去經濟泡沫,抑制投資過熱;通貨緊縮在一定程度上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對策 可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最根本的是發展生產。具體就是提高銀行利率,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減發國債,減少財政支出,提高稅率。 可采取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具體就是調低銀行利率,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增發國債,提高財政支出,減低稅率。
聯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即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與發行紙幣的數量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會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
備注 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物價上漲有多種情況、多種原因,所以物價上漲不一定是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下跌。物價下跌有多種情況、多種原因,所以物價下跌不一定是通貨緊縮。
4.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1)信用卡含義:信用卡是具有消費、轉帳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注意:信用卡作為電子貨幣的一種,其本質不是一般等價物,而是與紙幣一樣,是一種價值符號,自身沒有價值。信用卡不可以任意透支,不可以隨意申領,不可以在任何地點消費使用,不是絕對安全。
(2)功能: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費、結算和查詢等功能。(注意與銀行的業務相聯系)
(3)優點:使用信用卡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5.外匯和匯率。
(1)外匯的含義:是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第一,外幣不一定都是外匯。只有可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
第二,外匯不等于外幣,外匯除包含外幣,還包括:以外幣支付的支票、匯票、股票、債券等。
(2)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果用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成更多的人民幣,說明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升高;反之,則說明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跌落。
匯率變化與本幣幣值、外幣幣值的聯系
一般來說,一國匯率(采用直接標價法,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幣減少,則通常意味著本幣升值或外幣貶值;反之同理。
外幣 本幣 外幣幣值 本幣幣值 外匯匯率 本幣匯率
不變 更多 升值 貶值 升高 跌落
不變 更少 貶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更多 不變 貶值 升值 跌落 升高
更少 不變 升值 貶值 升高 跌落
(3)匯率變化對經濟的影響:貨幣升值和貶值的利弊分析
本幣升值,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少,影響有:
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③由①②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 ④本國外匯儲備貶值;⑤有利于境外旅游、留學。
本幣貶值,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多,影響有:
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②外資投資成本降低;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出去;④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游客增加。
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
利 ①可以降低企業進口成本,有利于我國企業擴大進口;②在競爭的壓力下,有利于促進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③進口品價格降低,到境外旅游會比較便宜,居民的消費水平會有所提高。
弊 不利于出口,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尤其是一些劣勢企業會面臨較大的困難。
(4)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世界金融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6.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本質上看,它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從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商品貨幣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
(2)對于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3)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于國家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2023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篇2
第三課 多彩的消費
1.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
(1)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
(2)收入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
①收入水平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當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消費增長也較快。
②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于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對于未來收入,如果人們有非常樂觀的預期,那么預支將來收入的可能性就會加大。
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
(3)物價總體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物價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購買能力。一般說來,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普遍降低,會減少對商品的消費量;物價下跌,則購買力普遍提高,會增加對商品的消費量。
其他因素:消費預期、消費偏好、消費心理(課本闡述了四種常見的消費心理,此外還有其他如愛買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等)。
拓展:如何提高消費水平?
(1)收入水平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提高消費水平根本上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2)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提高消費水平要完善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
(3)物價總體水平是影響消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
(4)消費水平還受消費心理的影響。因此要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科學、合理消費。
2.消費類型。
(1)按消費對象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2)按交易方式可分為: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消費類型 錢貨兩清消費 貸款消費 租賃消費
所有權 交易一旦完成,商品所有權和使用權都發生了轉移 還完貸款為止,所有權才徹底轉移到消費者手里 商品的所有權不發生變更
使用權 獲得該商品使用權和所有權 獲得該商品使用權 獲得該商品在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
適用情況 大部分商品 大宗商品或服務,一次性付款超出 消費者的支付能力 使用次數有限,為暫時的使用而購買不劃算的商品
(3)按消費目的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3.消費結構的含義和恩格爾系數。
(1)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費結構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2)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被稱為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減小,表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4.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是否應該從眾,要做具體分析。盲目從眾是不可取的。
(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為顯示與眾不同而過分標新立異,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這種消費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講究實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商品,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5.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我們提倡消費要適度。既反對超前消費,又反對抑制消費;
所謂超前消費,是指超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或個人經濟承受能力的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
(4)勤儉節約,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