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點專項:哲學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復習教案
備考高效學習方案政治考點專項:哲學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考點突破1.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但是,人們在意識的支配下,能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引起自然的變化。承認自然的客觀性,服從自然規律,是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和基礎。否認自然的客觀性是唯心主義,看不到意識能動作用則是形而上學的觀點。人與自然的關系應當是,人類在尊重自然、服從自然的基礎上,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如果片面強調征服自然,就會破壞自然,遭到自然的懲罰。2.正確理解哲學的“物質”概念(1)物質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2)把握物質概念時應把握的要點:①把握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性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同時要把握物質的可知性,雖然物質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但人們能夠認識它。②明確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
共性與聯系
區別與對立
物質 物質概念是從各種物質具體形態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物質的概念。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而萬事萬物都是物質的具體體現。 哲學的物質概念是指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性——客觀實在性。物質具體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它不僅有共性,而且有自己的個性。
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不能被創造、改造和消滅,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可以被人改變。③明確哲學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關系。二者的聯系是: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是哲學物質概念研究的基礎,并提供證明。而哲學物質概念又為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指導。二者的區別是: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只涉及物質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質形態的具體特性。哲學物質概念則概括了整個世界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的共同唯一特性。 ④要劃清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對物質含義上的界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由實物構成(如金、木、水、火、土等),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則將物質同原子等自然科學物質具體形態等同起來。⑤把握世界統一于物質。世界統一于物質是說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有一個統一的本原,這個本原是物質而不是意識,并不是說世界上只有物質的東西,沒有精神的東西。⑥物質概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最基本概念,只有理解它,才能把握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3.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其方法論意義第一,原理內容:整個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第二,方法論意義:世界的物質性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第三,反對的錯誤傾向:在實際工作中要反對主觀主義。●誤區警示“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解析:“客觀存在”與“客觀實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1)二者的區別:“客觀實在”是指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特性。它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對于任何人來說,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比如,他人的思想對于我來說就是客觀存在的。但這并不等于說,承認他人的思想是“客觀存在”的,就是承認了他們的思想是“物質”的。因為他人的思想、意識雖然對我來說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