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精選6篇)
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 篇1
哲學常識高考考點整理辯證法(唯物辯證法)
考點1普遍聯系
1.聯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現在:第一,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是相互聯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互聯系著;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普遍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注意:不能把聯系的普遍性理解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聯系著,每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相對的,在不同時間、地點、環境條件下,事物的聯系是不同的。)
2.聯系具有客觀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既不能否定事物聯系,也不能把主觀聯系強加給事物。但是,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注意:新的具體聯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聯系就建立不起來;任何聯系的建立,必須符合事物固有的規律,違背了客觀規律,也建立不起聯系。新的具體聯系的建立,只是改變了事物聯系的具體形式,并沒有根本改變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聯系。)
3.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從客觀事物本身的真實聯系出發,全面把握事物的聯系。既要防止孤立地看問題的形而上學,又要反對主觀臆造的聯系。在事物的變化發展中把握聯系。高考資源網
考點2因果聯系
1.因果聯系的特點: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聯系。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必須既是先行后續的關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2.原因和結果的關系:(1)在每一事物的具體因果聯系中,原因和結果有嚴格的區別。如果混淆二者,就會發生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的錯誤。(2)因果和結果相互依存,在客觀世界中,原因總是伴隨一定的結果,結果必然由一定原因引起。世界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高考資源網(3)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鏈條。某一現象在這種關系中是原因,在另一關系中則是結果;反之亦然。另一種情形是,在同一關系中,兩種現象互為因果。高考資源網
3.認識和掌握因果聯系的方法論意義:①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高考資源網
考點3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聯系
1.整體與部分的區別:①內涵不同。不應把事物及其過程與構成它的部分等同起來。②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
2.整體與部分的聯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②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③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3.方法論意義:①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考點4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其基本形式有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高考資源網
2.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根本屬性≠根本特性)和存在方式。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提醒:社會運動、認識運動的物質主體)。③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二者都是錯誤的。
3.靜止指的是兩種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高考資源網
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高考資源網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考點5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之中:①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著事物的發展。②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和人類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正是無數具體事物的有限的變化和發展,才構成了整個世界的無限發展。
2.發展就是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決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 向前的、進步的運動變化趨向才是發展。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①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②所謂舊事物,是指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違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正在日趨滅亡的東西。③區分的根本標準: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④批判錯誤的區分新舊事物的標準:以事物出現時間的先后來判斷一個事物是舊還是新、以事物一時力量的強弱、發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來判斷新舊事物或僅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而不從本質上、內容上去作深入具體的分析。 這些標準都是不正確的。
4.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一切靜止的觀點,思想僵化、安于現狀的觀念,都是錯誤的。
考點6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1.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2.矛盾的基本屬性:對立(斗爭性)與統一(同一性)。①“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趨勢,又叫“斗爭性”。②“統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趨勢,又叫“同一性”!敖y一”包括以下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3.方法論: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兩點,而不是一點,那么,我們要如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對矛盾作全面的分析,防止片面性。
考點7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間都存在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于統一體中,就不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時,才構成矛盾關系。②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具體矛盾作出科學解釋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矛盾。③人們不易察覺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說來,處于動態中的、較為激化的矛盾,人們往往易于覺察,而事物處于相對靜止時的矛盾或處于緩和狀態中的矛盾,需要通過思維才能認識和把握。
2.矛盾具有客觀性:矛盾是一切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夸大或縮小它而改變。
3.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觀的,所以,決定了人們必須敢于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回避和否定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考點8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①含義: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三,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①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它是我們在一切實際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考點11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表現為從空間上看,在一定范圍是普遍性的東西,在另一范圍則變為特殊性的東西,反之亦然;從時間上看,在一定階段是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發展階段則變成普遍性的東西,反之亦然。
注意:共性與個性是從性質角度而言,多數與少數、整體與部分是從數量、范圍角度而言。多數與少數是事物數量上的差別,不能說多數存在于少數之中,少數包含多數;整體雖由部分組成,但不是事物各部分的共同本質(普遍性是同類事物的共性),也不能說整體寓于部分之中。
2.方法論:第一,應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第二,掌握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考點12主次矛盾
1.主要矛盾是指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二者的關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主要矛盾解決得好,可以帶動次要矛盾的解決,但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又會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解決。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學習主次矛盾關系原理,對我們看問題、辦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其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決得好壞,對主要矛盾的解決也會產生影響。如果把主要矛盾看成是惟一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決次要矛盾,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傊,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確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關鍵,防止不分主次,同時又要圍繞中心任務開展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防止“單打一”。
考點13矛盾主次方面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內部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2.二者的聯系:①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又不能離開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地存在?床坏矫艿闹饕矫婢筒荒鼙鎰e事物的性質。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改變了。
3.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質。
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區別:(1)看方法論。凡強調“行動”要抓重點的是主次矛盾,強調“心動”分清主次的是主次方面。主次矛盾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矛盾主次方面強調的是認識問題。(2)看關鍵詞。一般來說,凡含有中心、關鍵、重點等字眼的屬于主次矛盾;凡有主流、支流、性質等字眼的屬于主次方面。
考點14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1.唯物辯證法關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依據。
2.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緊密相連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離開兩點談重點或離開重點談兩點,都是錯誤的,都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或均衡論。在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只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考點15事物發展的原因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變化、發展,既離不開事物的內部矛盾,也離不開事物的外部矛盾。哲學上把事物的內部矛盾叫做內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內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發展是內困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外因是事物的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絕不可能撇開內因單獨地起作用。
注意: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2.我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困和外因。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其次,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對周圍環境作 “一分為二 ”的分析,正確對待機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把內因和外國結合起來。第一,我們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自己的發展。我們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第二,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第三,我們擴大技術引進,關鍵是對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和吸收,把引進和開發、創新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科學技術水平,形成自己的優勢。我們利用外資,必須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量力而行,使之有利于加速我國的技術改造,壯大民族經濟,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促進管理現代化。
考點16事物發展的狀態
1.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叫做量變。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事物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叫做質變。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統一體瓦解,一事物變為它事物。
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②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量變引起質變的兩種基本形式:一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能夠引起質變。二是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③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④事物就是不斷地經過量變和質變這兩種狀態,永不停息地變化,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的。
注意:發展必須通過質變實現。發展一定是質變,但是,質變不一定是發展。
3.方法論:要堅持適度原則。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要重視量的積累。還要學會“優化結構 ”。
考點17事物發展的趨勢
1.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是由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和新舊事物的本質所決定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代表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止它的成長壯大。②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拋棄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吸取和發揚了舊事物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舊事物根本沒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內容。③在社會領域里,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由事物發展過程的復雜性決定的。①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②舊事物絕不會自行消亡,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地位,它總是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長壯大。③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
3.前進性和曲折性原理歸納: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則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4.方法論要求:堅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準備走曲折的路。
考點18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①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③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2.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把辯證法同實踐、同調查研究密切結合,加以靈活運用。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辯證法與堅持唯物主義是統一的。
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 篇2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熱點探究
XX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XX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今年及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全面分析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主要任務。在講話中全面總結今年經濟工作,闡述明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宏觀經濟政策,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具體部署。會議提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重點是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知識鏈接】
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XX年要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體現了這一哲理。
2.聯系具有客觀性,這就要求我們從事物的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XX年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體現了聯系的客觀性。
a.善于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b.堅持一分為二,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c.任何事物都與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系著
d.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答案】b
2.中央根據經濟形勢對XX年經濟工作作出重要決策,從辯證法角度看體現了
a.主觀與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c.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改造的
d.整體與部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答案】b
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 篇3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考點解讀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學科王
(1)矛盾的含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 、又 的兩個方面。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 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 。
注1:①“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兩個方面,而是構成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②“兩個方面”是具體的、多樣的,不局限于“好”與“不好”兩個方面。
注2:哲學上所講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講的矛盾不同:第一種情形:生活中講的矛盾,如人與人的矛盾、階級矛盾,其實是矛盾雙方斗爭性的具體體現。第二種情形:人們語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語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這是邏輯矛盾。邏輯矛盾是人們主觀思維上的前后不一致。
矛盾基本屬性的兩大方法論:
、倜茈p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們應當促進有利轉化,防止不利轉化。(如“謙受益,滿招損”。)
、诿茈p方的對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們應當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蛑忻狸P系。)
2、矛盾的普遍性
表現:矛盾存在于 中(事事有矛盾);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 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原理及方法論: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 矛盾, 矛盾,勇于 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 矛盾。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要 地看問題(全面的觀點,或兩點論),反對形而上學的片面觀點(一點論)。
注:①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能說任何兩個事物都構成矛盾的雙方。②矛盾不僅是普遍的,也是客觀的,是事物固有的,人們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滅矛盾,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矛盾,通過改變矛盾的條件來改變矛盾的狀態甚至解決矛盾。③兩點論的“兩點”不能僅僅理解為“優點”和“缺點”、“成就”與“不足”。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④解決矛盾不是說消滅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具體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
聯系實際:①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承認矛盾并勇于解決矛盾的體現。②科學發展觀中的“五個統籌” ——兼顧矛盾雙方③“和而不同”的外交戰略思想 ——兼顧對立和統一。
3、矛盾的特殊性
含義: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的事物及其每一個 各有其 。
表現: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原理及方法論:矛盾具有特殊性,要 。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 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 ,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注: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以承認矛盾的普遍性為前提的。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2)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 ,是馬克思主義的 。
注:①如何理解“活的靈魂”?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鍵在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這樣才能保持其生命力。②注意區別: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3)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4)意義: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 事物的基礎。(從認識世界的角度)②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從改造世界的角度)
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因:哲學依據+地位+意義
。5)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補充)
、偾疤幔阂姓J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有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才能進一步對矛盾作具體分析。
、陉P鍵: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點、本質以及事物存在的具體條件。只有研究這些特點,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分開來,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壑匾獥l件:要在事物的運動中把握事物的矛盾。只有在運動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客觀的具體歷史的統一,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辯證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 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 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 。(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
原理及方法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①要求我們善于從特殊性中概括總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經驗;(如試點;調查研究)②要求我們利用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經驗去指導具體的實踐。(如經驗推廣;貫徹落實國家政策)
注:①“寓于”、“包含”、“表現”的使用不要混淆。②不能說“沒有普遍性就沒有特殊性”。③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不能理解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多數與少數的關系。④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⑤所謂“具體的統一”,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自身的實際相結合;所謂“歷史的統一”,就是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不同階段的實際相結合。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區別 含義 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 地位、對事物發展起 的矛盾 是處于 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地位 處于支配地位 處于從屬地位
作用 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
聯系 (1)相互影響。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發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與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但次要矛盾雖然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反過來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
(2)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主要指兩種情況:①主要矛盾解決了或者基本上解決了;②原來的主要矛盾雖然并沒有解決,但由于出現了新情況,特別是條件發生了變化,其它矛盾可能更為突出,也會發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轉化。
原理及方法論: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區別 含義 在事物內部居于 地位、起 作用的矛盾 處于 地位,不起 作用的矛盾
地位 處于支配地位 處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起主導作用 不起主導作用
聯系 (1)相互依賴:事物的性質 是由 的 所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2)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是矛盾雙方力量此消彼長,不斷運動變化的結果。矛盾的主次方面變了,事物的性質也就改變了。
原理及方法論:①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決定的。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②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
注:①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但不能因此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的影響作用。②矛盾的同一性指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個轉化過程,就是矛盾主次雙方此消彼長的過程。當這一轉化尚未改變矛盾雙方原有的主次地位,就是事物量變的過程,當這一轉化實現了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變更,則發生事物的質變。③矛盾雙方的轉化還有另外兩種特殊情形:一是雙方“同歸于盡”,產生新的矛盾,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二是雙方“走向融合”,產生新的矛盾,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城鄉矛盾的解決。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
(1)哲學依據:主次矛盾的辨證關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證關系
(2)基本內容:
、賵猿謨牲c論:在認識 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 ,又要看到 。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 ,又要看到矛盾的 。
、趫猿种攸c論: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蹆烧叩年P系:兩點論是有 的兩點論,重點論是看到 中的重點。
注1:①脫離重點的兩點論是形而上學的均衡論。②脫離兩點的重點論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
注2:一分為二的觀點、兩點論、兩分法,都是全面的觀點,本質上是一致的,不矛盾。
9、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唯物辯證法 形而上學
分歧之1 聯系的觀點 孤立的觀點
分歧之2 發展的觀點 靜止的觀點
分歧之3 全面的觀點 片面的觀點
根本分歧 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根本觀點 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否認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二、結構體系
三、疑難解析
1、矛盾分析方法有哪些?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要求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兩點論、兩分法看問題。
、诿艿奶厥庑栽硪笪覀円唧w問題具體分析。
、壑鞔蚊芗懊艿闹鞔畏矫孓q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全面理解“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從唯物論角度: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從辯證法角度: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從認識論角度:認識的不斷發展。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比較
比較 一切從實際出發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實事求是
區別 含義 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引出其固有的規律性,作為行動的向導,做到按規律辦事
哲學依據 物質決定意識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規律客觀性原理
哲學范疇 唯物論 辯證法 唯物論
側重點 側重于主觀與客觀的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 側重于在認識和解決問題時,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反對“一刀切” 側重于按客觀規律辦事,反對違背客觀規律
聯
系 (1)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從實際出發的深入體現和必然結果。在現實生活中二者是融為一體的
4、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比較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區別 外延不同 相對“許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個 “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
內涵不同 主、次矛盾指“矛盾體”,可稱為“一個”或“一種”,內部又含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指“矛盾側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作用不同 決定事物的發展進程。常用在辦事情、解決問題上,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怎么找出問題關鍵 決定事物性質。常用在“看問題” 上,用于評價利弊,優劣,功過等。
材料信息 如果材料中的文字主要反映的是人們應該如何“辦事情”,即“怎么辦”等具體要求和做法的,這些都與主要矛盾有關,動作詞匯多為“抓”、“堅持”、“做到”等 若材料中的文字僅反映人們對某事物或某人物的評價或看法,只是“看問題”而沒有論及“怎么辦”,則意味著矛盾的主次方面。用詞多為“分清、認識、評價”等
關鍵詞 多用“重點、中心、關鍵、突出任務、核心問題、放在首要地位、重中之重、第一要務、首要任務”等詞匯 多用“主流、主體、性質、實質、方向、本質、多數、總的看、利弊、優劣、大局”等詞匯
側重點 主要矛盾側重強調重要,不求比重上的多,而求分量上的精 矛盾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是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方法論 要求做工作要抓重點、抓關鍵抓中心,但又不忽視一般 要求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但又不忽視支流
聯系 復雜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
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 篇4
哲學·第三單元·唯物辯證法·矛 盾 觀·復習學案
【復習學目標】(2分鐘)
◇識記、理解并結合實例分析矛盾的相關原理 矛盾、矛盾同一性、斗爭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義
【重點、難點】1、矛盾2、矛盾的普、特性的辯證關系3、主次矛盾與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
【知識梳理】順口溜:矛盾就是對立統一,普、特、普特、主次、主次。 具體如下: ①對立統一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⑤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②矛盾普遍性原理 ⑥矛盾主、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 ⑦兩點論和重點論原理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易混點辨析】(5分鐘) 1、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好與壞兩個方面。(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 ) 2、矛盾的統一性是絕對的,斗爭性是相對的。(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 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斗爭性中包含著同一性。( ) 4、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5、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發展方向和性質,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著事物的發展進程。( ) 6、抓主要矛盾,分清主流和支流就是堅持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 【典例剖析】(5分鐘) (結合設問+材料分層=認定知識) (XX年福州檢測)XX年6月26日,在世界經濟開始脆弱復蘇時,第四次二十國集 團峰會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開模。與會領導人就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尋求合作應對之策。當前,盡管世界經濟已經出現趨穩向好的跡象,迫在眉睫的危機已經漸漸消退,但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牢固,仍面臨許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的話,那就是“近憂已解,遠慮猶存”。但總體而言,世界經濟趨穩向好的跡象越來越多,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從近期看,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最黑暗時期一度逼近全球性大蕭條的危險已經解除了。 運用矛盾的相關知識,說明看待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特點的哲學依據。(12分) 教學資源集散地。" from="389.45pt,0" to="389.45pt,639.6pt"> 備課 【鞏固提升】(10分鐘)(1-9為基礎級,10-16為能力級,試試自己的水平!) 發送短信息,已成為當今手機一族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短信交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有的人通過短信拜年,互致問候,互相祝福,互傳真情。 但有些人卻利用手機這種通訊工具,傳播著低級趣味的短信,甚至借此哄騙他人,影 響了短信經濟的正常發展。回答1~2題。 1.上述材料說明 ( ) a.事物是一分為二的 b.任何事物都有優點和缺點兩個方面 c.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無條件的 d.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2.電影《手機》里有這樣一句臺詞:“手機,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機,而是手雷!憋@而易見,因為垃圾短信的泛濫,手機正在變成手雷。這說明 ( )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 d.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 3.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吃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要求他父親把貓趕走。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墻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 .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是不吃雞罷了,離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這則寓言給我們的有益啟示是 ( ) a.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 b.辦事情要學會統籌兼顧 c.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d.看問題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食品安全法》已于XX年6月1日實施。食品安全是普通百姓關心的問題, 也是每年兩會代表、委員的熱點話題。據此回答4~5題。 4.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食品安全法》 ( ) a.是承認矛盾、揭露矛盾的表現 b.堅持了適度原則 c.是承認運動具有絕對性的表現 d.堅持了發展的觀點 5.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工作始終貫徹科學發展觀,立足中國實際,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經驗!傲⒆阒袊鴮嶋H”體現的唯物辯證法道理是 ( ) a.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解決矛盾的關鍵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6.(XX年廈門聯考)市場期待已久的蘋果ipad平板電腦已于XX年4月3日開始在美國上市銷售,美國主要媒體對ipad幾乎都給出了正面的評價,認為ipad功能強大,可供人們看電視、聽音樂、上網,而重量只有680多克。不過,也有人批評說,ipad沒有鍵盤和usb接口,也無法播放flash動畫,這讓它的魅力大打折扣。這體現的唯物辯證法道理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新事物總是弱小的,有待進步、完善 d.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7.目前,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宣部部長指出,對計算機網絡的使用,國家要加強規范性管理,青少年要自覺文明上網,不能因網絡的負面影響而否定網絡的先進性。這是因為( ) a.矛盾具有斗爭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 d.對待事物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8.(XX年皖南八校聯考)電信、計算機和有線電視三大網絡“三網融合”,在XX年至XX年為試點階段,XX年至XX年為推廣階段?偨Y推廣試點經驗,文化和信息兩個產業的融合必將產生“1+1>2”的效果。材料體現的哲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b.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c.部分對整體的功能和狀態起決定作用 d.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 9.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中美雙方就多方面問題簽署了協議,縱觀中美關系的發展,兩國雖然存在眾多的分歧,但同時也存在更多的共同利益。這蘊涵的辯證法道理是( ) a.要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b.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c.聯系是客觀的、具體的、無條件的 d.人們要想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10.臉是人體最奇妙的部分,雖然只有眼、嘴、鼻等幾個器官,但大小、組合方式、位置的不同,卻能變化出千姿百態的臉。美國研究人員在達·芬奇的畫中,發現他創造美麗的公式:臉寬是鼻寬的四倍,前額的高度、鼻子的長度以及下顎骨高度都相等。這表明( )①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③藝術創作無規律可循④客觀事物及其運動具有其內在的規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山西臨汾一中、臨汾三中、康杰中學聯考)XX年10月25日總理在泰國華欣舉行的第四屆東亞峰會上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幫助別國,才能得到別國的幫助;只有維護和促進共同發展,才能實現自身繁榮!边@一論斷體現了 ( ) a.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予盾具有同一性 d.矛盾具有斗爭性 12.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下列詩句中與此說法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 a.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c.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d.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 13.(•江西井岡山中學模擬)XX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改革30年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從1978年到XX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30.29萬億元,截至XX年,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三。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有 ( )①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谑挛锏男再|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③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④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北京市石景山實驗學校診斷)金融危機下的“危險”和“機遇”并存。對企業來說,渡過危機的最好途徑就是化“!睘椤皺C”,迎來春暖花開。下列名言中符合矛盾的同一性原理的有 ( )①多難興邦 ②我們唯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苁虏槐茈y,知難不難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5.(•預測題)中部六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要促進中部崛起,就要以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下列語句和材料體現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诓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 ③牽牛要牽牛鼻子、芎娩撘迷诘度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一位哲學家說過:“人在饑餓時只有一個煩惱,吃飽以后就會生出無數煩惱。前者是生存的煩惱,后者是發展的煩惱!边@一說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①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③事物的矛盾是人們的主觀感受 ④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網絡自主構建】(5分鐘) 要求:按照【基礎梳理】順序,在下面空白處寫出相對應的方法論。 原 理 方 法 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第三單元·唯物辯證法·矛盾 觀復習學案·參考答案 1、答案:a解析:材料看到了手機發短信的益處,又看到了弊端,故選a。b、c本身表述有誤。d與題意不符。 2、答案:b解析:因為垃圾短信的泛濫,出現了手機到手雷的轉變,體現了b。a、c、d不為材料所表明。 3、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趙國人權衡利弊,認為家中留下貓還是利大于弊,分清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故選c。a、b、d與題意不符。 4、答案:a解析:b、c、d不符合題意。 5、答案:b解析:特別要注意本題問題的是“立足中國實際”體現的道理,而不是國際經驗的指導下根據中國情況,故選b項。 6、答案:b解析:關于蘋果ipad平板電腦,有正面的評價,也有批評,體現了矛盾具有普遍性,b項正確。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 7、答案:d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認識到“網絡的負面影響與網絡的先進性”是一對矛盾,我們既要看到負面影響又要看到其先進性,同時要看到主流是好的,因此d項正確。ab兩項不符合題意,c項說法不正確,應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8、答案:a解析:試點階段到推廣階段,是一個由特殊到普遍的過程,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a項正確。bcd三項觀點均不符合題意。 9、答案:b解析:a項不符合題意,不選;“分歧”與“共同利益”是對立統一的,b項正確;c項說法錯誤,聯系是有條件的;d項本身觀點正確,但與題意無關。 10、答案b析:①與題意無關。③錯誤,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②④與題意相符。 11、答案:c本題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解題的關鍵在于明確矛盾同一性的含義。矛盾的同一性有兩種情形: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材料信息主要體現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種情形,因此c項符合題意,入選。 1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矛盾的同一性,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題干中以“荷”襯托出“菊傲霜”的品質,體現了矛盾雙方相比較而存在。c項說明了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符合題意,入選;a、b兩項體現了新事物具有無比的生命力,d項體現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題意,都不選。 1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主要矛盾的作用、發展的觀點,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拔覈鴪猿忠越洕ㄔO為中心”體現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學道理,因此①入選;“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三”等體現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因此③符合題意,入選;②④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不選。 14、答案:b析:本題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理解矛盾的同一性的內容。①突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④突出知難不難,說明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都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均入選;②突出恐懼作為一種感覺對主體的影響作用,是意識能動作用的體現,不符合題意,不選;③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指的是矛盾的對立,即斗爭性。 1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抓主要矛盾的觀點,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是抓主要矛盾的具體體現,而①體現了發展的觀點,②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均不符合題意,都不選;故選d項。 16、答案:a 解析:人在饑餓時生存的煩惱是面臨的主要矛盾,吃飽后卻成為次要矛盾,體現了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生存煩惱與發展煩惱是兩種不同的矛盾,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①②正確。 【典例解析】:注意設問要求“矛盾的相關知識”,材料是對當前國際經濟和金融形勢的全 面分析,既堅持了全面的觀點,又分清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體現了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危機已除,但風險猶在。(4分) (2)矛盾雙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的 主要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總體朝向好的跡象和趨勢發展,它決定了當前世界經濟的總體態勢。 (3)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當前經濟形勢,需要把握 好矛盾雙方的關系,預防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演化成為經濟衰退前兆。(4分) 再來一題: (XX年合肥檢測)XX年4月在出席“金磚四國”領導人第二次正式會晤時發 表講話指出,我們四國政治體制、發展方式、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盡相同,卻能成為好朋友、好伙伴,這充分證明了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歷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鑒,不同文化傳統可以相互交流,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時代特點。 請運用兩個矛盾的觀點對上述材料進行分析說明。(8分) 解析:設問要求用兩個矛盾的觀點,即利用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以及它們之 間的聯系并緊扣材料進行分析。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點!敖鸫u四國”的政治體制、發展方式、宗教 信仰、文化傳統不盡相同,卻能成為好朋友、好伙伴。(4分)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 不同社會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發展模式可以相互合作,不同歷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鑒,不同文化傳統可以相互交流,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時代特點。
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 篇5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導學案 一、考點 (5)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二、考情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天津文綜,4,4分 福建文綜,35,4分 安徽文綜,9,4分 矛盾、聯系 浙江文綜,29,4分 矛盾的同一性 廣東單科,34,3分 三、知識梳理 1、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義。 對立統一規律是關于事物矛盾運動的根本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是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內在動力。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 a.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個方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b.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為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而矛盾的斗爭性則是無條件的。 c.同一性與斗爭性是關系:①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 ②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重要提示:正確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幾種錯誤觀點。①不能將對立和統一分別理解為矛盾的雙方。事物包含兩個方面,是指事物的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不應稱為矛盾,兩個因素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才稱為矛盾。而“對立”和“統一”則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不能認為“統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對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②不能把具體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對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對立統一關系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矛盾則是矛盾的具體表現。兩者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③不能把哲學上的斗爭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斗爭”,這兩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④要把哲學上的矛盾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邏輯矛盾相區分。 (3)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內容: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②方法論意義: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要敢于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義: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表現:一是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二是同一事物在其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論意義: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②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要求。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第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③怎樣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第一,要客觀地如實地承認矛盾;第二,要全面地分析矛盾;第三,要在運動中把握矛盾;第四,要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第五,要反對形而上學的“一刀切”和“一風吹”。 (6)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①原理內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②方法論意義: 學習這一原理要求我們, 第一,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第二,認識事物、研究問題時,要遵循從特殊(個別)到普遍(一般),再從普遍(一般)到特殊(個別)的認識秩序,不斷地提高和深化認識。 第三,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學工作方法。 2、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含義:在復雜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②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方法論: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抓重點、抓關鍵,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含義: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③該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既要全面,又必須分清主流和支流。 (3)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①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②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兩點論與重點論是密切聯系的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4)如何區分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區別: a.含義不同。 主要矛盾是指在復雜事物中包含多個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個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處于被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就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b.外延不同: 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許多矛盾”相互比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矛盾雙方相比較而言的。比較的結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個,次要矛盾則可以有多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c.內涵不同: 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同一過程中同時存在的諸多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講的是這些矛盾的不平衡問題;矛盾的主次方面說的則是任何一個矛盾中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是講矛盾的兩個方面之間的不平衡問題。 d.作用不同: 主要矛盾對復雜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影響著該事物的進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起主導作用,規定著事物的性質。 e.方法論要求不同: 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做工作要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從而找到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強調辦事情(即“行動”)。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主流和性質,強調看問題(即“心動”)。 f.關鍵詞不同: “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突出任務”、“核心問題”、“放在首要地位”等說法都可以判斷為抓主要矛盾;“抓主流”、“辨方向”、“識大局”(分析形勢)、“判斷性質”、“占主體”等詞語都可作為矛盾主要方面的識別依據。 g.并非一切事物內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簡單和復雜之分,對簡單事物而言,其內部只包含一個矛盾,因而無所謂主次。只有復雜事物內部包含兩個或兩以上的矛盾時,才有主次之分。而對于任何一個矛盾而言,它總是包含著矛盾的雙方的,所以任何矛盾的雙方都要分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聯系 ①復雜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而此復雜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②都是由于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引起的,復雜事物的多個矛盾中地位作用不平衡分為主次矛盾,矛盾雙方的地位作用不平衡分為主次方面。 ③二者的關系都是相互依賴,并且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④都體現矛盾的特殊性。 ⑤ 共同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四、真題再現 1、(09江蘇27)“5.12”汶川大地震后,總理在看望北川中學高三學生時,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多難興邦”四個大字!岸嚯y興邦”一詞蘊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雙方相互依賴 ②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③矛盾雙方相互貫通 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和事物發展的途徑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岸嚯y”可以“興邦”體現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但并不體現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①錯誤;③正確;在國家興旺的過程中少不了磨難,故“多難興邦”也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但并沒有體現事物發展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故③錯誤;④正確。 2、(09安徽9)中醫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一是“取類”,把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集中起來,發現事物之間的相類性,“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二是“比象”,在對“類”有了認識之后,“因而伸之,觸類而長之”。中醫“取類比象”的思維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問題關鍵 b.從整體著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質 c.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答案】d 【解析】中醫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取類比象”, “取類”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題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3、(09福建35)“小崗村的歷史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縮影”。從中同學們可以領悟到哲學道理是 a.事物發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d.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答案】b 【解析】從題干中看出“小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開放通過小崗村的改革展現出來,“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縮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項正確;其余各項均不符合題意。 4、(09天津4)絲瓜俯視南瓜說:“我的藤蔓很長,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陽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陽徐徐落下。”南瓜說:“我的果實很重,無法爬到高處。但我依托著泥土,感到踏實和溫暖;也能觀察到身邊細微的變化。”下列說法中與該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c.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d.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答案】b 【解析】本題是高考題型中常見的哲學寓意題?疾閷W生通過對名言、諺語、古文詩詞等傳統文化蘊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屬于較難題。首先要對題干蘊含的哲理弄懂,題干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絲瓜”和“南瓜”對話,揭示的是每個人都有優點,應取長補短,正確看待自己和別人化。對照題肢選項,a項說的是意識反映客觀事物的差異性。d項體現的是不能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c項易選錯,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和題意稍微有偏差。只有b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論證了人有長處也有短處。對別人,要善于欣賞其長處,但也不能忽略其短處,必須全面地認識一個人;對自己,要珍視自己的長處,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視自己的短處,避免狂妄自大。故選b項。 5、(09浙江29)魯、梁等國不戰而衰的慘痛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看問題、辦事情 1既要看到運動的絕對性,更要看到靜止的相對性。2既要注重量變,更要促成質變。 3既要認識矛盾的同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爭性。既要重視局部,又要統籌全局。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魯、梁等國不戰而衰的慘痛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啟示我們應該怎樣才能避免魯、梁等國不戰而衰的局面。1與題意無關;兩國出現不戰而衰的局面也是發生了質變,而衰敗本身是不好的質變,2正好是兩國衰敗的原因,故不能入選。只有c. ③④ 的做法才是兩國正確的做法。 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75" href= button="t">6、(08江蘇)右邊的漫畫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要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要堅持運動的觀點 c.要堅持全面的觀點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本題考查的考點:唯物辯證法。漫畫中“顧上不顧下”,言下之意是既要顧上也要顧下,可見要堅持全面的觀點。
2022屆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 篇6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一、考點解讀
0、聯系的含義
聯系就是 以及 諸要素之間的 、 和 。
注意:①聯系既包括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包括事物內部的聯系;即外部聯系和內部聯系。②聯系是不是單向的,而是諸要素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③不能把哲學上的聯系理解為生活中的“聯系”,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1、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1)聯系的普遍性
表現:① 都處在聯系之中(即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②每一個事物內部的 、 是相互聯系的;③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 ,沒有一個事物是 的。
原理及方法論:聯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堅持用 看問題,反對用 的觀點看問題。
注意:①“任何事物都處在聯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或“任意兩個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因為聯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②普遍聯系是 的, 的,具體聯系是 的, 的。二者關系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2)聯系的客觀性
含義:聯系是事物本身所 的, 的。 的聯系與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 的。
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的 中把握事物,切忌 。
注1:為什么人為事物的聯系也是客觀的?①人為事物的聯系以自在事物的聯系為基礎;②人為事物的聯系只有通過實踐這一客觀物質性的活動才能形成;③人為事物的聯系形成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
注2: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是 的。人有 ,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互聯網絡等。人們建立具體的聯系,不是對聯系客觀性的否定,而是對它的利用。(體現了矛盾的對立統一)
(3)聯系的多樣性。
、僭颍菏澜缟系氖挛 ,事物的聯系也是 的。
、诒憩F: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 聯系和外部聯系、 聯系和非本質聯系、 聯系和偶然聯系等。
、垡饬x:對我們正確 有重要意義。
④原理及方法論: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 為轉移。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 。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運用自身的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
2、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其意義
。1)含義:整體是事物的 和發展的 ,部分是事物的 和發展的 ,
。2)辯證關系
相互區別:①含義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展的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 。②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體居于 地位,整體 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 的地位,部分 和 整體。
相互聯系:①兩者 :整體離不開部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反之,部分離不開整體,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為部分。② :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影響整體的功能, 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 作用。反之, 整體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3、系統優化的方法
。1)含義
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因此,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注:整體與系統的關系: “一定意義上”強調二者具有共同點,但又有區別,不能等同。
。2)系統的基本特征
、 、內部結構的 。
。3)方法論要求:系統優化的方法
①從認識方面來說,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 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趶膶嵺`方面來說,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 ;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 ;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 ,力求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結構體系
三、疑難解析
1、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
所謂“總特征”指的就是“基本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2、矛盾與聯系、發展的關系
三者都是科學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狀態;都是唯物辯證法不可或缺的三個觀點,但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聯系構成發展,沒有聯系就沒有發展。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內容。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3、正確理解聯系的普遍性
(1)所謂聯系的普遍性,有兩方面的含義:①每一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從內部構成要素看,是普遍聯系的;從與周圍其他事物的聯系看也是普遍的;從事物發展的歷史趨勢看,該事物與過去和將來的聯系也是普遍的。②聯系這種關系在世界萬物中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這一點上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2)每一事物與其周圍事物的聯系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相對的。不能把聯系的普遍性理解為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是聯系著的。這種看法混淆了聯系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忽視了聯系是客觀的、有條件的,極易陷入唯心主義泥潭。
4、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與系統與要素的關系不完全等同
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使用“一定意義上”就是說這兩對關系還是有區別的,不能完全等同。這里講的“一定意義上”主要是指兩對關系具有共性的方面,即兩對關系強調整體性原則,都是相互依賴等方面。
四、基礎訓練
1、下列體現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成語典故是:
、 唇亡齒寒 ②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③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④ 刻舟求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導致其身邊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統的相應變化,可能兩周后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昂北砻
a.事物的聯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聯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
3、循環經濟體現了現代的思維模式和活動方式,其哲學依據是
①普遍聯系是客觀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統與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
、凼挛镏g的聯系是具體的、無條件的 ④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夠被發現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說法中,與“牽一發而動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c.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d.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5、《管子•形勢解》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鄙鲜霾牧系恼軐W寓意是
、僬w離不開部分 ②部分離不開整體
③實現事物的質變必須經過艱苦的量的積累 ④堅持適度原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告訴我們
a、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b、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
c、必須重視局部的作用 d、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客觀的、多種多樣的
7、下列成語中與“見微知著”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葉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觀天 d.管中窺豹
8、在長期天氣預報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其計算結果卻發生很大的不同。在很多其他領域也發現了類似現象。對這類現象的研究形成了混沌學。混沌學深化了哲學因果論和規律論的原理,它更深刻地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 ②普遍聯系實際上指的是普遍的偶然聯系
、劭此齐S機、偶然的現象背后是有其規律的 ④規律是必然的聯系,因此混沌現象無規律可循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 “100-1=0”被一些管理學家奉為定律,意在提醒人們防止因1%的錯誤導致100%的失敗!100-1=0”蘊含的哲理是
、俨糠譀Q定整體,整體的性質決定于部分的性質 ②整體決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決于其在整體中的地位 ③整體與部分相互制約,關鍵部分的功能關系整體的成敗 ④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系,部分的作用有時大于整體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根據下述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知識回答問題。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2l世紀地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類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破壞性地利用自然:亂砍亂伐導致森林破壞,水土流失;過度耕種放牧導致土地沙化,沙塵肆虐;過度消費加劇空氣污染,物種退化。
結合材料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生態問題。(12分)
1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自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對民生問題持續關注,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xx大報告提出,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材料二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編列的XX年度中央財政預算有關民生投入的“清單”: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億元增加到1562億元,增長45.1%,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XX年的9.4%提高到11.83%。
——醫療衛生事業安排預算832億元,比上年增加167億元,增長25.2%,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XX年的5.8%提高到6.3%。
——為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投入2762億元,比上年增加458億元,增長24.2%,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XX年的20.12%提高到20.91%。
這些實實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們將今年的中央財政預算稱為“民生財政”。
運用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原理,說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改善民生的關系。(8分)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
acbbc bacc
10、①從聯系的普遍性看,人類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破壞性利用自然,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與人類沒有重視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關系。
、趶穆撓档目陀^性看,地球生態系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聯系。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必須從事物客觀聯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奪、破壞自然。
、蹚穆撓档亩鄻有钥,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千差萬別,人們往往從短期利益出發,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聯系,忽視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系,這加劇了地球生態環境的危機。
11、①整體與部分是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形式。在我國,和諧社會建設與改善民生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3分)②整體與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重點,對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關鍵作用;同時,要把改善民生置于社會建設的全局中,統籌兼顧,合理安排。(3分)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持續關注,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維護和發展了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