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政治單元復習: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精選2篇)
2023屆高考政治單元復習: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篇1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教師版】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預習導學
一、學習目標
了解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了解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理解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理解意識的能動作用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理解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關系(注意理論聯系,解決實際問題)
二、重點難點(加★)
三、自主學習
四、知識體系建構
探究質疑
1.意識的產生是主觀的。
2.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
3.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4.意識源于人們的主觀想象。
5.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6.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
7.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8.人定勝天。
練習反饋
一、單項選擇題
1.“自然是一本不隱藏自己的大書,只要我們讀它,就可以認識它。”費爾巴哈的話說明了( c )
a.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b.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c.意識能夠反映客觀事物 d.意識不能脫離客觀事物而存在
2.北京同仁堂藥店內有一副對聯:“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正是靠著這份承諾,同仁堂從一家普通的家庭藥鋪發展成為國藥第一品牌這表明( d )
a.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 b.精神不是萬能的
c.正確的思想意識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 d.正確的思想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3.面對日益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總理多次強調:“在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這啟示我們( b )
a.精神力量比物質力量更重要 b.要充分發揮意識能動作用
c.獲得成功取決于勇氣與信心 d.要重視客觀規律
4.人們對未來的預測,應該這樣認識( b )
①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現階段的客觀事物。③它有正確和錯誤的區別。③它屬于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形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有句投資名言:我與其他人不同,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當眾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以下哲學道理最能體現巴菲特這一觀點的是 ( b )
a.意識活動具有計劃性、目的性 b.意識活動具有選擇性、預見性
c.意識對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d.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6.“思路正確打勝仗,思路錯誤打敗仗,沒有思路打亂仗”,這句話從一個側面生動地說明了( a )
a.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的作用b.只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做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價值觀對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7.我國著名科學家嚴濟慈在回答發展科學、做學問的主要經驗時,經常講:“敢于好高騖遠,善于實事求是。”上述兩句話結合起來就是要求我們( b )
a.堅持從實際出發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b.堅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
c.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d.辦事情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8.意境不是意和境簡單相加,而是意與境諧,并在此基礎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韻外之致”。例如王維《雪中芭蕉圖》將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畫在一起,產生出獨特的美感。這表明(a )
a.藝術創作是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 b.藝術創作不需要反映現實生活
c.藝術創作不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 d.藝術創作純屬人的主觀創造
二、簡析題
9. 近兩三年來,國家陸續制定和批準了一系列的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文件。這些文件和規劃從整體的角度采說是基于我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需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來制定的。從具體的編制角度來講,它特別突出了兩點,一是一定要體現國家的戰略意圖,也就是說,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而不是著眼于某個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別考慮這個地方的比較優勢,突出它在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說,考慮到國家全局布局的同時,要充分體現這個地方的特殊需要。這樣,就避免了我們所有的區域規劃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國規劃一刀切,體現了各地的比較優勢。這樣的規劃制定以后,產生的效果非常明顯。
請運用唯物論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二中做法的合理性。(8分)
拓展:運用《哲學與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
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告訴我們,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國家制定和批準的一系列的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文件,是基于我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需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來制定的。
②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區域規劃是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而不是著眼于某個地方的局部利益體現了這一點。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區域規劃要特別考慮到地方的比較優勢,突出它的特殊功能。
④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些規劃和文件在很多重要方面體現了共性.但是又鮮明地體現了各個地區的特色或者個性。(每點2分,共8分)
2023屆高考政治單元復習: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篇2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教師用】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預習導學
一、學習目標
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理解哲學的運動概念、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理解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識記提醒】本部分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辨證唯物論部分。記憶中要抓住關鍵詞,把握原理和方法論,并注意與其他知識模塊的區別。
二、重點難點(加★)
三、自主學習
四、知識體系建構
探究質疑
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2.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是同一個意思。
3.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4.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一種顯著的變化。
5.發展就是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發展。
6.運動是有條件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
7.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
8.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9.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10.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既不能產生,也不能發展。因此,有了客觀存在就能產生意識。
11.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取得事情才成功。
練習反饋
一、單項選擇題
1、(XX年高考•山東卷24).圖7既可以看成正在對視的兩個人,也可以看成一個酒杯。這表明(c)
a.運動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b.人們的認識結果是由認識的主題決定的
c.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而有選擇的
d.人們的認識活動可以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2、(XX高考•北京卷26)徐悲鴻偏愛畫馬,聽馬蹄得得,看馬迎風奔馳,他覺得是一種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馬一同馳騁。這表明,作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的藝術作品( a )
a.受到藝術家生活環境的深刻影響 b.源自于藝術家的技藝和藝術天分
c.離不開藝術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決于藝術家的執著努力和勤奮
3. (XX年高考•江蘇卷28)有圖漫畫《你的心境》所體現的哲理是( d )
a.人們在意識指導下自發改造客觀世界
b.意識是脫離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c.意識在特定條件下決定和控制客觀對象
d.意識對于人體的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4. (•廣東文基,15)以下選項中最能表現主觀能動性的是( b )
①天意從來高難問,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③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 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 •廣東理基,61)我們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而真正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這體現了 ( d )
a.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b.獨立自主,自力更生c.篳路藍縷,以啟山林d.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6.(•江蘇單科,28)“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這句話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d )
a.規律是事物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b.只有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c.規律可以為人所認識 d.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
7. 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 風氣無不移易。”這說明 ( b )
a.世界上存在無物質的運動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c.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d.物質是運動的內在動力
8.(•重慶文綜,31)農藝師打破“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觀念。遵循的哲學依據是 ( c )
a.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
c.人不能改變規律,但能改變規律起作用的具體狀況
d.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客觀的,思維活動的規律是主觀的
9. 農藝師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為 ( d )
a.主觀聯系是對客觀聯系的反映 b.客觀聯系是主觀聯系的外在表現
c.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改變事物固有的聯系d.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建立事物新的具體聯系
10. 圖1漫畫《招聘》啟示我們(c)
a.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b.要勇于挑戰和敢于創新
c.要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d.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重慶卷)正在上海世博會丹麥館展出的“美人魚”雕像,是根據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形象創作的,許多孩子都是讀者安徒生童話長大的,但因為成長背景,生活西索等差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美人魚”形象。回答11--12題。
11.材料表明( c )
a.安徒生的童話世界是客觀存在的。
b.人們心中的“美人魚”形象是以“美人魚”雕像為基礎
c.人們對“美人魚”認識的差異性,源于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d.安徒生心中的“美人魚”是主觀思維的產物,缺乏客觀基礎
12.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c )
a.人們對“美人魚”認識是對現實存在“美人魚”的反映
b.童話中的“美人魚”體現了安徒生主觀能動性的隨意發揮
c.“美人魚”雕像是社會實踐的產物,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d.人們心中的“美人魚”是一個感性形象,他只是感性認識的產物
13. 我們常說:“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句話體現的主要哲學原理是( c )
①物質決定意識 ②規律的客觀性 ③事物聯系的多樣性 ④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 歷屆世博會各國展館的設計都遵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將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現給世人。這一理念蘊含的哲理是( d )
a.部分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b.意識的主動創造性與自覺選擇性相統一
c.認識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d.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15.沙漠治理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鄂爾多斯人另辟蹊徑,變“征服沙漠”的一廂情愿為“善待自然”的兩全其美,他們把沙漠綠化、沙產品開發和生態旅游有機結合,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創造了令人矚目的“鄂爾多斯發展模式”“鄂爾多斯發展模式”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 )
a.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 b.認識的發展并不完全依賴于社會實踐
c.自然界的發展離不開人的意志
d.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終極目的
16.(江蘇高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實現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第一次實現了(b)
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
③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④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江蘇高考)下列選項與“我思故我在”觀點相一致的是(b)
a.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d.世界的本質是“絕對精神”
18.(江蘇高考)“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唐代詩人李賀的這一詩句體現了(c)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
19. (江蘇高考)“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鄭板橋的這句話蘊含的道理是( a )
a.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b.意識活動具有客觀實在性
c.意識活動具有生動形象性 d.意識活動具有主觀隨意性
20.(江蘇高考)《孟子》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表明d
a.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b.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 d.改造世界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二、分析題
21. XX年4月22日是第4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隨著人口劇增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來越嚴重的氣候問題,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在此背景下,人們提出了以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為核心的低碳經濟模式。現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為一種時尚,這必將影響和改善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環境。
運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說明我國為什么要發展“低碳經濟”?
答案: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國情決定了必須合理利用和節約資源,節能減排。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增強珍惜資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于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③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尊重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減少污染、降低能耗,否則會遭受自然的懲罰。
22.XX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為主線,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全面實施促進經濟全面發展的一攬子計劃。”
運用辯證唯物論的有關知識,說明政府出臺一攬子計劃的哲學依據。
【思維拓展】1.報告還能體現唯物辯證法的哪些觀點?
2.材料體現了哪些政治生活的信息?
答案:(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又要重視發揮正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政府出臺一攬子計劃,是根據當前國民經濟運行的具體實際做出的正確決策。哲學決策和措施的貫徹實施也必將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國民經濟的運行有其固有的規律,政府出臺一攬子計劃,是在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
【收獲與反思】
【新聞點擊】
★前瞻
前瞻規劃的四個“大方向”:
1.理性確定經濟增速:經濟增長速度是規劃的核心指標,但確定經濟增速,需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行性、趨勢性、必要性等方面進行分析。
2.加強結構調整指標執行:規劃的結構調整指標,多位受訪專家都認為必須加強各級政府執行的力度和考核約束,否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就有因之失敗的可能。
3.強化減排指標:其一,建立“低碳化”能源結構。其二,改革完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政策,讓“市場手段”發揮更大作用。其三,實行鼓勵企業增加節能減排投入的政策。其四,適當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指標種類。
4.傾力補足社會建設“短板”:被置于規劃重要位置的民生和社會建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與高速增長的經濟目標相比,社會建設仍顯薄弱。在多位專家看來,規劃應在社會建設方面作出強有力的政策部署和明確的戰略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