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經 濟 生 活
第一單元 生活與消費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含義: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須用于交換,不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注意:饋贈的禮品、救災物資、退出流通領域的物品不是商品。
(2)屬性: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注:
比較 使用價值 價值
區
別 1、含義不同 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形態不同 具體 抽象
3、性質不同 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根本屬性、特有屬性
4、主體不同 賣者擁有 買者支付
聯系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
①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②不同商品使用價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換以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
③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④商品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一定是商品。
⑤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是因為他們都有價值(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理論聯系實際:
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質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言的。商品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是順利實現商品價值的前提,因此,企業應當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創造自己的品牌。
2.貨幣的含義、本質和基本職能。
(1)貨幣含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
(3)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作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貨幣之所以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只需要觀念的貨幣,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又稱購買手段職能。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而不能是觀念上的
貨幣。貨幣充當流通手段職能后,原來的商品交換(商品——商品)變成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貨幣——商品)。
注意: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前者強調貨幣的職能和作用,后者強調商品流通的方式。
(4)貨幣流通規律
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貨幣流通規律支配的。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價格總額(即
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成正比,同貨幣流通速度(即貨幣在買主和賣主之間轉手的次數)成反比。
計算公式
(5)區別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如發工資、領利息、付房租、還欠款等。與流通手段最大的區別是支付手段在時空上是分離的,而流通手段必需是同時同地進行,也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3.紙幣的含義及其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紙幣的含義:是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比較:貨幣與紙幣、紀念幣、紀念鈔
紀念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貨幣的一切職能。紀念鈔是紙幣,本質上不是一般等價物,是價值符號,只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等部分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