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復習備考精要:文化傳承與創新
誤區二:文化傳播的途徑只有商業貿易、人口遷徙和教育三種。
注意:文化傳播途徑有著豐富的形式,而不僅僅限于上述三種途徑。特別是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傳媒多樣化、載體多樣化,使得文化傳播的方式和途徑多樣化。
誤區三:大眾傳媒的發展意味著舊傳媒的消失。
注意:大眾傳媒的發展并不意味著舊傳媒的消失。雖然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但舊傳媒并未消失,仍在當今文化傳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具有傳播渠道多、方式靈活、反饋及時等特點。
誤區四:傳統建筑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注意: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誤區五:傳統文化的影響是積極的。
注意:不能簡單地將傳統文化對社會和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歸結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要取決于傳統文化的性質和傳統文化是否能夠做到因時而變、與時俱進。
誤區六:文化繼承等同于文化傳播。
注意:文化繼承主要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側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文化傳播主要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側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
誤區七: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對文化發展影響的程度是相同的。
注意: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運動和教育都會對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這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社會制度的更替導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態代替舊的文化形態,是質變,所以對文化的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誤區八:文化創新來自作者的靈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注意:文化創新來源于社會實踐,不是作者的靈感;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誤區九:發展先進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注意: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但文化創新有利于發展先進文化。
誤區十: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注意:錯誤,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
誤區十一:文化創新就要求外來文化為我所用。
注意: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對文化創新所起的作用是雙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對世界各國文化創新起著重要作用。
誤區十二:文化交流中“以我為主”與“海納百川”是矛盾的。
注意:二者是可以統一的。文化交流中“海納百川”表明文化競爭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借鑒、交流、合作、共處。
三、名師導學:
1.學法指導:(1)系統復習法。本單元講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三課通過文化的多樣性論述中外文化關系,第四課通過傳統文化論述古今文化的關系,第五課是對前兩課的總結,文化創新就需要把握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關系。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2)辯證分析法。即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規律,又要看到他們的差異;既要看到當今時代各種文化間的溝通、交流、理解和融合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流,又要看到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既不能完全繼承和吸收,也不能完全拋棄和排斥。(3)熱點分析法。學習知識時多關注熱點時政,如xx大報告中的關于文化的論述、世界全球化下各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中國傳統節日和洋節日、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國文化周、孔子文化節、韓流在我國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