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練習
材料2……所有國民對外之行動,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國此前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繼續(xù)有效。二、償還外款照舊擔認,仍由各省洋關如數(shù)攤還。三、所有外人之既得利權,一體保護。《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對個宣言》
材料3 我同盟會素所主張者,有三民主義:一民族主義,二民權主義,三民生主義。今民族、民權已達目的,唯民生問題尚待解決。……民生主義即以富人雖富,不能以富貧人,……吾國資本家尚無,但不可不為富人勸告,予為貧人防備。即民生主義也。孫中山19xx年8月25日《在國民黨成立大會上的演說》
回答
① 根據(jù)材料1分析孫中山當時要建立的"至完美"的國家是什么樣的國家?他準備怎樣建立?
② 根據(jù)材料1、2分析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有何局限性。
③ 材料3的論述中有哪些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為什么?
④ 根據(jù)材料和當時中國的國情分析,按孫中山的主張能建立起"至完美"的國家嗎?為什么?
28、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在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推動下,從19xx年起,開始有一些清朝官員奏請立憲。日俄戰(zhàn)爭以“立憲”的日本戰(zhàn)勝,專制的俄國戰(zhàn)敗,立憲的呼聲更高。清廷遂于19xx年10月派載澤、端方、戴鴻慈、李盛鐸、尚其亨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隨后又命政務處設立“考察政治館”。19xx年8月,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歸國,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nèi)亂可彌”三大好處,主張“詔定國是,仿行憲政……”
材料219xx年11月6日清政府宣諭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一、軍機處不變,一切規(guī)制,著照舊行。其各部尚書均著充參預政務大臣,輪班值日,聽侯召對。二、設外務、吏、民政、度支……理藩等11個部,各部堂官,均設尚書一員、侍郎二員,不分滿漢。三、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四、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并入理部,練兵處太仆寺并入陸軍部……其余宗人府、內(nèi)閣……順天府、倉場衙門均毋庸更改。”
材料3根據(jù)清政府中央官制改革方案任命的內(nèi)閣總理大臣(即軍機大臣)和內(nèi)閣政務大臣(各部尚書)共計13人,其中滿族7人,漢族4人,蒙古1人,漢軍族1人。過去各部堂官滿漢并列,現(xiàn)在不分滿漢,卻成為滿7漢4,而蒙古、漢軍族實際上一貫依附滿族,漢族不足三分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回答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清末"立憲"的背景并簡要對其評價。
29、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讀《與南北美洲諸華裔書》,謂中國只可立憲,不能革命,援引古今,灑灑萬言。”
材料2 長素(康有為號)以為“革命之慘,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材料3然則立憲可以無兵刃得之耶?既如英、奧、德、意諸國,數(shù)經(jīng)民變,始得自由議政之權。……近視日本,雖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幕府之師在其前矣,使前日無此血戰(zhàn),則后之立憲亦不可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憲所無可幸免者。
材料4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回答
① 上述引文出自誰的文章?他批判了康有為的什么觀點?
② ② 材料3怎樣駁斥材料1、2的觀點?
③ ③ 材料4提出了什么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