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學情”備課
一、案例描述
第一:創設情景,播出《七子之歌》,導入新課
第二:出示問題,分組討論、研究,共同交流,達成共識:
1.能否用多媒體展示出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過程?(由老師解決)
2.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么沒有馬上收回香港?(黨的第二代領導人為什么能夠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門呢?)
3.為什么要用“一國兩制”的辦法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呢?它是不是解決港澳臺問題的最佳方法呢?在香港、澳門為什么不能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呢?
4.為什么說中國臺灣是我們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5.中國臺灣問題為什么顯得如此復雜?影響中國臺灣和平統一的因素有哪些?
6.放棄中國臺灣,任其獨立行不行?
7.面對今天的局勢,用武力解決中國臺灣問題不行、不好嗎?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哪種方法更好呢?
二、案例分析與反思
備課時備“學生”是這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以上的問題都是從學生中收集而來。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來看:第一,涉及面廣,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涉及到了地理、歷史、政治三科內容,使課本學習與課外拓展有機滲透。如第4題;第二,問題尖銳、深刻,能從課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幾乎沒有,而且與當代政治、國際關系密切相關,多數需要經過思維、判斷、概括……才能獲得較全面的認識。如第3、6、7題等;第三,都是學生困惑也是國人最為敏感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已是課本無法完全滿足的現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們的學生對國家、民族命運前途的關注。可見,在教學中我們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是僅僅把教材完成,還是以教材為依托完成課程目標?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理念,是新課程標準與過去教學大綱的本質區別。所以我們必須站在新課程標準的角度挖掘教材。為此,設計教案前,我要求學生針對這一課至少提一個問題,讓學生也參與我的備課。這樣就避免了以往因--的主觀性而忽視了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注重了考慮學生在學習本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和為解決這些問題采用哪些方法、途徑,從而做到了有的放矢,不盲目備課,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成功地進行了師生的角色轉換,使老師真正成為了學生構建知識的支持者、輔導者、合作者。同時,也體現了問題從學生中來,通過整合又回到學生中去,過程讓學生參與,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提高認識,達成共識,形成能力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自學質疑中品味思維的魅力,在問題的解答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求疑、求實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這樣在老師的牽引、點播下,整個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