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課程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
【課標解讀】
應掌握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封建社會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經營和租佃關系的變化。
【考試大綱】
土地制度。
【知識梳理】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
(1)發展:產生于 ,盛行于 ,瓦解于 ,廢止于 。
(2)實質:名義上為 ,由周王將全國土地層層分封給 ,所以其實質是國家共有名義下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3)特點: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由農民集體耕種,收獲物全部交給貴族。公田實際上為貴族所有。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4)瓦解的原因和表現:
原因:a.生產力的提高b.各國稅制改革
表現:a.大量公田拋荒b.部分私田逐漸成為私有土地c.貴族間爭奪田地
(5)井田制廢除的途徑
①一是從 上廢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興 所有者。
3.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
(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農私有土地
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為大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
,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統治者經常采取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
集中,保護 。
(2)發展:宋初,“田制不立”,“ ”,使兩極分化激烈。明清時期, 經濟繁榮,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
(3)影響:
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影響統治的穩定。
二、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