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精選2篇)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篇1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課程標準】
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
【課標解讀】
應掌握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封建社會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經營和租佃關系的變化。
【考試大綱】
土地制度。
【知識梳理】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井田制
(1)發(fā)展:產生于 ,盛行于 ,瓦解于 ,廢止于 。
(2)實質:名義上為 ,由周王將全國土地層層分封給 ,所以其實質是國家共有名義下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3)特點: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由農民集體耕種,收獲物全部交給貴族。公田實際上為貴族所有。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4)瓦解的原因和表現(xiàn):
原因:a.生產力的提高b.各國稅制改革
表現(xiàn):a.大量公田拋荒b.部分私田逐漸成為私有土地c.貴族間爭奪田地
(5)井田制廢除的途徑
①一是從 上廢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興 所有者。
3.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
(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農私有土地
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為大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
,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統(tǒng)治者經常采取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
集中,保護 。
(2)發(fā)展:宋初,“田制不立”,“ ”,使兩極分化激烈。明清時期, 經濟繁榮,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
(3)影響:
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影響統(tǒng)治的穩(wěn)定。
二、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1.租佃式經營的含義
地主把土地出租給別人耕種,收取 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式經營方式。地主與佃農之間形成了 關系。
2.發(fā)展
①戰(zhàn)國:產生
原因:土地兼并的結果
②漢代:比較普遍:
“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的現(xiàn)象已比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經營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地租以實物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額租的不同。
④明清時期:進一步發(fā)展
3.影響:使佃農對地主的 關系相對減弱;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知識拓展】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
(1)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3)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2.均田制度
(1)目的:保證財政收入和征發(fā)徭役,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
(2)實施:485年,北魏統(tǒng)治者采納漢族謀臣的建議,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
益的前提下,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3)內容:
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奴婢和耕牛也相應受田。
②土地不得買賣。
③官吏在任時可按級別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農民必須每年繳納一定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意義:
①均田制是我國歷史上較為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
②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改變了賦稅征收的混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走進高考】
例1.(08上海歷史,a組5)均田制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該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 ① ② b. 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解析:b。均田制從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開始推行,后來一直延續(xù)到隋唐時期,在唐朝中期被破壞。因此②③為正確答案。
例2.(xx年廣東單科,31)(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北魏建國后明顯保留了鮮卑的歷史傳統(tǒng),繼續(xù)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永興五年(413),“徒二萬余家于大寧,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
——據(jù)《魏書》卷三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詔均給天下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 ——《魏書》卷一百一十
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處(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經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這一改革對后世的影響(4分)
解析:
本題以北魏的土地制度為依托來命題,重點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內容,難度不大。第⑴問比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結論,重點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和“ 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 均給天下田”等;第⑵問結合教材知識進行歸納概括;第⑶問回答“溯源”應把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考慮在內,影響則可以結合教材分析。
答案:
(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兩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組織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標準分配給農戶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①廢除宗主督護制,改行三長制。②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度,嚴懲貪污,根據(jù)政績決定官員任期。③遷都洛陽。④移風易俗:改穿漢服,用漢姓,說漢語,與漢族通婚。⑤實行漢制:政權機構、官吏名稱、禮儀典章一律改行漢制。
(3)①溯源:主觀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客觀上,北魏的崛起及統(tǒng)一黃河流域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機遇;另外,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緩和危機;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xiàn)和促進。
②改革對后世的影響: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fā)展,出現(xiàn)農工商全面繁榮的局面;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為隋、唐、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xx年上海)在中國古代,“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采取中央集權式的官僚體系。”維系這種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是
a.小農經濟 b.佃農經濟 c.莊園經濟 d.商品經濟
2.(05天津14)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稅畝制的目的是
a.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b.確立貴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稅收入 d.確立國家土地所有制
3. 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增加 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
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 d.貴族之間爭田現(xiàn)象嚴重
4.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措施的最重要意義是
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tǒng) 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
5.戰(zhàn)國以來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農土地所有制④貴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6.統(tǒng)治者經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主要矛盾 b.安撫農民,保證國家稅收,穩(wěn)定統(tǒng)治
c.防止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發(fā)展 d.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穩(wěn)定
7.下列反映秦漢時期已經出現(xiàn)租佃關系的是
a.“為用戶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見稅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貿銀,別以中下者抵租”
8. 自宋代以來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這一方式
a. 使政府對百姓的控制加強 b. 農民完全脫離了政府的剝削
c. 農民生產自主權大為加強 d. 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9.史載:明萬歷年間,福建泉州府“佃農所獲,朝登隴畝,夕貿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 ②佃農與商品經濟發(fā)生了關系 ③農副產品投入市場 ④佃農的生產自主權擴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春秋后期,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其導致的后果是:①
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承認了土地私有③促進了關系的變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土地兼并與集中,是我國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為突出,主要
原因是
a.宋代實行“以軍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莊式生產經營模式
c.實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12.下列對土地兼并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是封建經濟發(fā)展的結果 b.是導致階級矛盾尖銳的主要原因
c是封建社會的偶然現(xiàn)象 d.兼并導致政府收入減少
13.下列對田莊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東漢田莊經濟開始發(fā)展起來 b.田莊的勞動者還要擔負軍事義務
c.田莊是純粹的農業(yè)生產集團 d.田莊勢力的發(fā)展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
14.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租佃關系敘述,不正確的是
a.租佃方式最早在秦代開始出現(xiàn)
b.在宋代租佃的方式下,主要地租形態(tài)是貨幣地租
c.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
d.封建社會末期,租佃關系占主要地位,但也出現(xiàn)了雇傭關系
15.(04上海5) “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屯,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文中“豪人”指當時的
a.封爵將領 b.豪強地主 c.僧侶貴族 d.江南巨賈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摘自《詩經.小雅》
材料二 有煜(云興起的樣子)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詩經.小雅》
材料三 刑侯與雍子爭田,雍子納其女于叔魚以求其直(在爭論中獲勝)。及斷獄日叔
魚抑刑侯,刑侯殺叔魚及雍子于朝。
——摘自《國語。晉語九》
材料四 季孫欲以田賦(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吾不識也。”
——摘自《左傳·哀公十一年》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這種土地制度有什么特點? (5分)
(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是如何發(fā)生和發(fā)展的?(5分)
(3)材料三說明了這一時期土地關系變化中的一個什么問題?(5分)
(4)材料四表明了一個什么問題? (5分)
(5)這一組記載實質上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進程,這一歷史進程是什么? (5分)
17.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對地主官僚“占田過限”、“妄認盜賣公私田”、“在官侵奪私田”等不法行為,也定有懲治律條。州、縣、里正地方官須依均田令進行土地還授,“若應受而不授,應還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諸差科賦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賦斂的,以坐臟或枉法論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對貴族官僚業(yè)田的規(guī)定不僅全面,而且數(shù)額很高,對土地買賣的限制也比較松弛,……皇帝對貴族官僚無限制的賜田,……到玄宗時期,一方面因為商品經濟空前發(fā)展,從事兼并的富商大賈愈來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團也空前膨脹。……“兼并之弊,有愈于漢成(帝)、哀(帝)之間。”
材料三 安史之亂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富者兼地數(shù)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連,他們把相連在一塊的土地組成一個生產單位,當時通稱為田莊。……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擁有大小不一、數(shù)量不等的田莊。
——摘自《中國古代史》
回答:
(1)據(jù)材料一指出《唐律》為保證均田制的順利實施作了哪些具體規(guī)定?
(2)綜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說明唐均田制不能長久維持的原因。
(3)《唐律》雖然對均田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終均田制還是遭到了破壞,你怎樣看待這一現(xiàn)象?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5 aabaa 6―10 bbccd 11—15 cccbb
二、非選擇題
16.
(1)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一切土地歸周王所有。(5分)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現(xiàn)了私田,先是奴隸主驅使奴隸開墾而成為私田。到春秋時期,鐵質農具的使用,使私田的開墾數(shù)量越來越多。(5分)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轉讓和買賣。材料記載發(fā)生了土地爭論,表明土地可以轉讓和買賣了。(5分)
(4)表明出現(xiàn)了地租的剝削方式。(5分)
(5)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的井田制日漸崩潰,土地私有制出現(xiàn)了。(5分)
17.
(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嚴格實行土地還授的規(guī)定;嚴禁增加額外賦役。
(2)貴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業(yè)田);土地買賣頻繁;皇帝無限制賜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莊園遍布各地,政府無地可授。
(3)《唐律》從根本上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隨著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壞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篇2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課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井田制從出現(xiàn)到廢除的歷史過程,了解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與農民的租佃關系與土地兼并、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概括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土地制度和經營方式的演變過程,深刻認識生產力發(fā)展是其演變的根本原因。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歷史評價的根本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幾種形態(tài)。
難點:土地兼并與租佃關系的普遍化。
[教學方法]
1、采用自主學習與適當引導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能夠較好的控制課堂氣氛。
2、問題情景探究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情景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升華情感,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采用史論結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閱讀原始材料,從而得出相關的認識,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豐富人文內涵。
[教學資源]
岳麓版課本和教師用書,收集相關資料,并制作成課件輔助教學。
[板書設計]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 原始社會:
2、 商周時期
3、 戰(zhàn)國以后
二、 土地兼并
1、 原因
2、 危害
3、 措施
三、 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1、 田莊制
2、 租佃制
(1) 原因
(2) 普遍化的過程
(3) 租佃制下農民與地主的關系
(4) 積極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廢井田,開阡陌
1.商周時期的井田制
演變: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現(xiàn),因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時期達到鼎盛,春秋時期瓦解,戰(zhàn)國時期廢除。
特點: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貴族占有;“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2.春秋時期井田制的破壞
原因:春秋時期由于鐵農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開墾出來;戰(zhàn)爭頻繁,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各國的稅制改革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現(xiàn):春秋時期大量“公田”被拋荒;部分“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貴族間爭奪土地的現(xiàn)象也頻繁發(fā)生。
3.戰(zhàn)國時期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土地私有主要是通過各國的變法改革得以實現(xiàn)的。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正式宣布廢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制,并允許土地買賣。同時,商鞅還實行“依軍功行田宅”,即獎勵軍功,培植了一大批新興大土地所有者。這樣,通過變法運動,土地私有制在各國普遍確立起來,并成為我國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tài),一直延續(xù)了多年。
二.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農私有土地三部分。
2.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宮廷有關部門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開支。
3.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土地有多種來源,后來,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北宋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更加劇烈,明清則由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土地買賣盛行,土地兼并因此而更加嚴重。
4.均田制的實行
(1)原因:是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為限制兼并,保護自耕農經濟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實行均田制。
(2)內容:均田制開始實行于北魏,隋唐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規(guī)定把政府掌握的無主荒地按性別年齡分配給農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準使用,不準買賣等。授田農民必須向國家交納租稅,并承擔徭役和兵役。
【深化•拓展】
想一想: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決呢?
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準使用,不準買賣,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無主荒地,并不觸動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兼并的繼續(xù),政府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也無法實行,土地私有制繼續(xù)發(fā)展。所以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三.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1.演變
戰(zhàn)國時租佃關系已經產生,漢代已經比較普遍,但是農民與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很強,如東漢田莊的勞動者與田莊主就形成了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宋代,租佃經營已經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雙方通過契約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
2.作用
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身份提高,生產自主性也大大提高。農民可以選擇雇主,在支配產品方面也有一定的發(fā)言權,甚至能與市場發(fā)生聯(lián)系,取得實際利益,這就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深化•拓展】
1.想一想:租佃關系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無地少地的農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條件;農民的反抗斗爭使人身依附關系減弱,有利于租佃關系的產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土地買賣的加劇,進一步導致了人口的流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其根本原因。
2.歸納一下東漢田莊經濟有哪些特點?
提示:田莊多為聚族而居;莊園勞動者與田莊主形成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田莊經濟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田莊擁有私人武裝。
3.東漢時期田莊中的勞動者對豪強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與明清時期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怎樣的不同?
提示: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田莊內的勞動者大多數(shù)是投身于莊園以求庇護的外姓農民,他們與田莊主形成了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他們不但要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而且還要承擔軍事義務,成為豪強的私人武裝。明清時期,租佃經營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使佃農的生產自主權大為提高,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
[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發(fā)展和演變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礎上,還深切的體會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農民的生活狀態(tài),從而更加深了我們對我國古代歷史的認識,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經濟的逐步發(fā)展和人民不斷的反抗斗爭一步步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