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課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井田制從出現到廢除的歷史過程,了解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與農民的租佃關系與土地兼并、商品經濟發展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概括中國傳統農業土地制度和經營方式的演變過程,深刻認識生產力發展是其演變的根本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評價的根本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幾種形態。
難點:土地兼并與租佃關系的普遍化。
[教學方法]
1、采用自主學習與適當引導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能夠較好的控制課堂氣氛。
2、問題情景探究學習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情景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升華情感,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采用史論結合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閱讀原始材料,從而得出相關的認識,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豐富人文內涵。
[教學資源]
岳麓版課本和教師用書,收集相關資料,并制作成課件輔助教學。
[板書設計]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 原始社會:
2、 商周時期
3、 戰國以后
二、 土地兼并
1、 原因
2、 危害
3、 措施
三、 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
1、 田莊制
2、 租佃制
(1) 原因
(2) 普遍化的過程
(3) 租佃制下農民與地主的關系
(4) 積極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廢井田,開阡陌
1.商周時期的井田制
演變: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現,因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時期達到鼎盛,春秋時期瓦解,戰國時期廢除。
特點: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貴族占有;“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2.春秋時期井田制的破壞
原因:春秋時期由于鐵農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開墾出來;戰爭頻繁,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各國的稅制改革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現:春秋時期大量“公田”被拋荒;部分“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貴族間爭奪土地的現象也頻繁發生。
3.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土地私有主要是通過各國的變法改革得以實現的。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正式宣布廢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制,并允許土地買賣。同時,商鞅還實行“依軍功行田宅”,即獎勵軍功,培植了一大批新興大土地所有者。這樣,通過變法運動,土地私有制在各國普遍確立起來,并成為我國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一直延續了多年。
二.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農私有土地三部分。
2.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宮廷有關部門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開支。
3.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土地有多種來源,后來,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北宋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更加劇烈,明清則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買賣盛行,土地兼并因此而更加嚴重。
4.均田制的實行
(1)原因:是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為限制兼并,保護自耕農經濟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實行均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