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西學東漸
第20課 西學東漸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課是必修ⅲ第五單元“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的第一課內容,前四個單元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鋪墊。在掌握并理解本課的基礎上才能對下一課“新文化運動”中“思想文化層面”的思想解放運動有更好的把握。因此,本課起到一種承上啟下的引領作用,有助于人們了解轉型期中國文明的初步走向,在必修ⅲ模塊中占有相對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則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觀點;認識洋務派及其思想主張;掌握維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張;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艱難漸進的思想歷程
過程與方法
1、提供有關文字資料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內容,設疑引思,使學生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2、創設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景,組織學生以編排歷史劇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開展課堂辯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對現實、放眼世界、探索救國之路的愛國精神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開放的學習心態與全球意識,以適應全球化的時代發展潮流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從開眼看世界到維新思想的變化歷程。(教學重點)
2、評價洋務思想,認識維新思想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教學難點)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學生,經過高一政治史和經濟史的學習,學生都已知道了鴉片戰爭后至19世紀九十年代末的相關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并且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影視、雜志等媒介對課文中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較為熟悉,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在此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歸納概括和綜合的能力,引導學生理解向西方學習是一個不斷探索漸進的過程。
三、教法
講述法、圖片展示法、資料分析法、問題設計法、討論法、比較分析法、角色飾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奔馳(日本)、夢特嬌服飾(法國)、諾基亞手機(芬蘭)、肯德基(美國)、電腦(第一臺產自美國)。以上涉及的千姿百態的西方文化,現在我們隨處可見,已廣泛接受。但在近代中國卻走了一段不尋常的西學東漸之路。
設計依據:以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導課更加直觀簡練、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首先讓學生粗略閱讀課文,找出本課向西方學習的幾大階段:(開眼看世界、體用之爭、維新思潮。)并說出這些階段分別與哪些戰爭有關。(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從而探討得出結論:向西方學習是在民族危機時刻,因此學習西方是與救亡圖存,強國御侮相結合。
設計依據: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抓住時代主題,培養愛國情感,
一、開眼看世界
引入資料:材料一:林則徐主張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膽壯、心齊”新式水師。
材料二:魏源:“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首先,引入林則徐和魏源的兩則材料,然后依據材料設計提出相關的問題
①林則徐和魏源關注的焦點(共同點)是什么?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師夷”與“制夷”的關系)應當如何評價?③林則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其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