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一.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
1、背景
①建國之初,社會經濟凋敝,百廢待興,恢復經濟成為當務之急。
②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經濟,1952年底,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工業化建設提上日程。
a.農村:土地改革;
b.城市:①沒收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建立國營經濟,掌握國家經濟命脈;②合理調整工商業。
2、路線方針
1)1953年過度時期總路線:在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什么叫過渡時期?
是指1949—1956年,進行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
3)過渡時期總路線有什么特點
社會主義建設與社會主義革命同時并舉,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同時并舉,“一體兩翼”。
4)“一五”計劃(1953—1957)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見課本)
思考:“一五”計劃為什么要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重工業是國民經濟、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而新中國成立之初,現代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門類不全。中國要建立獨立、完備的工業體系,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就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3、初步成就
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任務,取得突出成就。
表現:
①全國工業產值783.9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5%,超過原計劃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社會主義工業化由此全面展開。
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原因
為了適應國家工業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會主義。
2、三大改造的過程:(見課本)
3、三大改造的意義: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三、經濟建設的成就與教訓
1、1956年中共八大
歷史條件: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主要內容:①正確指出了主要矛盾的變化
是人民對于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正確指出了主要任務
盡快把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即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歷史意義:在“八大”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蓬勃發展起來。
2、嚴重失誤:三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
原因:①我們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
②對社會主義建設艱巨性認識不夠,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規律。
消極影響: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3、1960年冬,黨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國民經濟轉入調整(調整國民經濟比例)的軌道。
①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②黨和國家制定政策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