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西學東漸
引導學生通過回答問題,認識到林則徐、魏源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主要倡導者;他們都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訓練軍隊、抵御侵略;邁出“師夷長技”第一步的可貴精神;理解這一步對中國思想界產生的重大影響──揭開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新的一頁。認識到林、魏對西方“長技”的認識還停留在學造器物的層面上,他們作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認識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變而非維護這種制度
設計依據: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師夷”與“制夷”的關系,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會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方法;培養放眼世界、探索進取的精神
二、體用之爭
1、洋務思想
設問:如何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何會出現這種思想?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掌握重要概念及其提出的目的。
資料引入:材料一:奕忻說:“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
材料二:李鴻章說:“今日當務之急,莫若借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以富強,強以練兵為先,富以裕商為本。”
材料三:馮桂芬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課件展示奕䜣、李鴻章和馮桂芬的三段言論,并提出相關問題
①三段材料中,洋務派各提出哪些挽救時局的(自救)主張?②從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思想的思想認識有什么繼承和演變?
閱讀材料,結合課文相關內容思考問題。歸納洋務派提出的主張,“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從內容和目的兩方面對兩代政治人物的思想認識作比較:(繼承──都主張學習“夷之長技” 來維護封建專制制度;演變──40年代,“師夷”內容局限在西方軍事技術方面,“制夷”反侵略思想是精髓。60年代,“師夷”內容擴展到工藝技術和學堂教育,付諸了實踐,鎮壓人民反抗成為當務之急)
設計依據:通過比較地主階級抵抗派思想與洋務派思想的異同,掌握比較歷史問題的方法,分析概括比較結果,得出歷史結論;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習慣
2、洋務派和頑固派的論戰
資料引入;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說“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抗外侮。
引入李鴻章和頑固派大學士倭仁的兩則材料,并圍繞以下兩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①頑固派和洋務派所持觀點有何異同?②“中體西用”思想產生的影響是什么?
根據材料與課文相關內容,小結學生的回答,歸納出洋務派和頑固派的主張及其異同。深刻理解洋務運動真正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及其沒有實現“自強”的原因。
設計依據: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3、早期維新派
出示兩則材料,提出問題:馮桂芬的思想與鄭觀應的思想有何不同?
通過分析導出:洋務思想的局限性——器物層面的學習——導致后來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的慘敗。
早期維新派轉向: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
三、維新思潮
課前學生自學課文,分組合作,歸納維新派觀點及作用;搜集相關資料,根據老師設定的特定情境(時間、地點、人物: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和頑固派李鴻章、榮祿)制作論戰內容對照表,編排辯論歷史劇,課堂上開展大辯論。認識到論戰是資本主義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具有思想解放意義,認識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是從學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學習實用科技后學習社會政治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