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8課 早期的西學東漸
第六單元 明朝的興亡與清前期的強盛第28課 早期的西學東漸
一、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利瑪竇來華的基本情況。了解早期西學東漸的內容和特點。
2. 閱讀、歸納、整理史實;認識、分析問題實質。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利瑪竇來華的有關史實,學會認識中西不同文化差異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 通過歸納整理早期西學東漸的有關內容,學會分析早期西學東漸實質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異質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世界同一的發展趨勢。
二、重點難點
西學東漸的實質
三、教學過程
唐朝時期中國文化如何西傳?略。
第28課 早期的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 西學東漸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明末清初;第二個時期是鴉片戰爭以后。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學東漸中,傳教士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當時主要以天主教耶穌會為主的傳教士們(較晚亦有方濟各會、多明我會等的教士),在試圖將天主教傳入中國的同時,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學術思想,譯著了大量的西方學術相關書籍。
一、傳教士來華
1、背景
新航路開辟后,隨著歐洲傳教士東來,我國與西方思想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直接接觸和交流;16世紀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歐、北美勢力縮小,為了擴張勢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穌會,向東方發展。
插圖《大三巴》
2、在中國傳教的奠基人——利瑪竇
插圖《利瑪竇》《利瑪竇墓碑》
利瑪竇簡介
請大家閱讀教材,思考:利瑪竇能夠在中國成功傳教的原因有哪些?
(1)利瑪竇向明朝皇帝進獻《坤輿萬國全圖》(世界地圖)、八音琴、自鳴鐘等,受到召見,獲準留居北京傳教。
(2)利瑪竇認識到要在中國立足,必須適應中國國情,為此他改變固有的傳教方式,實行入鄉隨俗的調和策略。他說漢語,穿儒服,遵行中國禮儀,允許中國信徒祭祖尊孔,盡力迎合中國的思想文化和風俗習慣。
(3)同時注意打通官場關節,爭取地方官員和朝廷的支持,并且宣傳西方科學知識,贏得一部分開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他的住所成為士大夫聚談之處,士人以與利瑪竇交往為榮。徐光啟深深地為利瑪竇的博學多才所折服,稱贊他為“海內博物通達君子”。利瑪竇的傳教策略收效顯著,到明朝末年中國信徒達到4萬人,其中包括徐光啟等人。
思考:中國的士大夫為什么會對利瑪竇產生好感?略
插圖《利瑪竇與徐光啟》
思考:我們從中可以提煉哪些信息?
二、西學的傳入
請大家閱讀本目,思考:西學包括哪些內容?西學傳入有哪些特點?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西學不僅包括歐洲傳教士傳播的基督教,還包括西方的自然科學和人文學術方面,內容泛及數學、物理、地理、天文歷算、水利技術、機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歐洲的古典哲學、邏輯學、藝術等。
特點:西方傳教士與中國士大夫合作,涉及面廣。
插圖《幾何原本》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前六卷)(第一部譯成中文的西方科學著作
《幾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紀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所著,全書共15卷,它從有限的幾個公理出發,用公理化方法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平直空間的幾何體系。該書從內容到方法都近乎完美,在西方學者中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以至于后世的數學家在著書立論時不敢輕易使用“原理”(即“原本”)作書名。徐光啟本著“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的宗旨,與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前6卷。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他在翻譯過程中斟古酌今,反復推敲,為制訂每一個學術名詞付出了艱巨的創造性勞動,限于當時既無這方面的詞典,又無相關的工具書可供參考,譯者的艱辛和毅力,是今天的學者們無法體驗,難以想象的,今天仍在使用的數學專用名詞,如幾何、點、線、面、鈍角、銳角、三角形等,都是首次出現在徐光啟的譯作中的,僅此一點,就足以奠定徐光啟在中國數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