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
二、
① 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② 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
③ 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進一步明確明確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及作用
☞三、框架整合:
商鞅變法
1 、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重要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社會經濟方面的變化
a鐵農具和牛耕出現并逐步推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b土地私有制確立,舊貴族勢力開始向新興地主轉變,出現自耕農等新的階層。
(2)政治方面的變化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筑的改革。戰國時期,社會的發展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強化封建專制。以選賢任能、獎勵軍功來改革世卿世祿,以實行俸祿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權制來代替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達到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徑是變法改革。
(3)軍事方面的變化
春秋時期的戰爭以爭霸為主;戰國時期主要是兼并戰爭.為了在戰爭中取得主動權,各國都致力于變法改革,努力發展生產,增加人口,擴充實力。兼并戰爭需要“富國強兵”。
4 )文化領域的變化
在文化領域,私人講學風氣興起,民間辦學興盛,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最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
2、秦國變法改革的條件和機遇
(1)秦國改革的有利條件
① 國君擁有比較集中的權力,奴隸主貴族勢力相對較弱;
② 注重實用,講求功利的法家學說受到秦國國君的認同;
③ 當地民風質樸,尚武精神充斥。
(2)秦國面臨的歷史機遇
一方面,長期扼制秦國發展的晉國分裂為魏、韓、趙三國,力量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區眾多士人紛紛游說各國,追求建功立業,為秦招攬賢能、進行變法改革創造了可能性。
(3)秦國改革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 361 年,秦孝公繼位。那時,各諸侯國會盟,拒絕邀請秦國參加,使其受到很大刺激,認為是莫大恥辱,決心發憤圖強,改革國內的經濟、政治與軍事,使秦國迅速強盛起來。
3、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和內容 .
(1)經濟方面 ―--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商鞅變法首先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強經濟實力。主要措施包括:
① “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這一舉措,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
②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鼓勵農民努力耕織,生產粟帛多的,可以受到獎勵,免除搖役;限制工商業,凡棄農從商或不事勞作者,全家要被罰做官奴。這一措施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③ 統一度量衡:國家頒行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嚴格執行。
(2)政治方面 ―-- 獎勵軍功、加強集權
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國的基礎上實現強兵。為此,商鞅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① 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二十等爵制,獎勵軍功。按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嚴厲禁止私斗。宗室成員沒有軍功者,剝奪其貴族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