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案例我看商鞅變法
活動目的:
①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習全面思考問題,加深對改革活動的認識。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采用角色扮演和討論的形式,設置歷史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及意義。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不畏困難、追求真理、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活動準備:
①教師課前布置學生閱讀教材以及與商鞅變法相關的書籍、文章,或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商鞅變法。
②教師根據史實設計關于商鞅變法措施等方面的文字并制成幻燈片。文字敘述要通俗易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并對教材相關內容作適當拓展和充實。
③教師還需思考在討論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作好積極引導的應變準備。
活動步驟:
①教師首先用描述性的語言介紹商鞅變法的背景,引入正題。
②由師、生分別扮演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進行辯論,由此導出商鞅變法的必要性。
③教師展示有關商鞅變法措施的文字內容,由學生分別扮演新興地主階級、奴隸主舊貴族、農民,從各自立場出發發表對商鞅變法的看法,由此分析商鞅變法的意義。
④師生共同探討商鞅變法的成敗,總結對改革活動的初步認識。
活動過程:
教師:1996年歲末,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在觀看話劇《商鞅變法》時,為劇情所動,潛然淚下。朱總理為什么會對這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改革如此動情?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對商鞅變法作一番探討。
讓我們一起回到兩千多年前七雄紛爭的戰國時代。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時的秦國,地處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秦孝公感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國富國強兵,為此,他向天下廣攬賢才。這樣,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登上了秦國的政治舞臺。
秦孝公決心任用商鞅革故鼎新,變法圖強。但改革不可避免地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于是,在商鞅變法前,發生了一場商鞅與奴隸主舊貴族之間的宮廷辯論。這場辯論會的情況怎樣呢?下面我們就身臨其境地體會一下,來一場模擬辯論。
各位,我們現在身處公元前四世紀的秦國宮廷。假如我是守舊的奴隸主貴族代表,我極力反對改革,我會提出種種的理由,而大家現在就是以商鞅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來和我辯論一番。
(教師通過適當的語言和場景布置營造宮廷辯論的氣氛,使學生置身其中思考、反駁奴隸主舊貴族的守舊言論。)
教師:現在實行的法令制度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統治國家必須遵循古代的法則,祖宗之法不可變。
學生: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現在的社會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不能墨守成規,用古代的法則管理今天的國家。
學生:治理國家的措施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做調整,只要是有利于國家的作法,就可以施行,不需遵循古代的制度。
教師:我的爵位、官職都是世襲的,我不能容忍改革觸動我的特權和利益。
學生:正因為奴隸主貴族世代享有特權,不需要努力就可擁有很高的爵位、做大官,因此不思進取、腐朽無能,阻礙了秦國的強大。應當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管理國家,秦國才能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