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對商鞅、李冰等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勇于改革的人,一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點難點】
重點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課前預習】
1. 戰國時期,經過改革和變法,_________
制度逐步建立起來,_________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
2. 著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是秦國蜀郡
太守___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
3. _____________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
具,戰國時期_______________的進一步推廣,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4、公元前356年,商鞅在- 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5、封建社會的兩大對立階級是 和 。
【合作交流】
1、 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的主要目的和結果怎樣?那時社會階級關系有怎樣的變化?到戰國時期,各國為什么紛紛進行改革?
2、 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歷史特征是什么?
【重難解析】
從現象入手,抓住本質。各國變法的內容是具體的歷史事實,是現象,但是只看到了現象還不能抓住本質。只有通過每一個具體措施或現象的分析,才能找出它的本質。例如學習“商鞅變法”的內容時,就必須思考:商鞅變法采取怎樣的措施?它有利于哪個階級?對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或軍隊的戰斗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增強整個國家的實力會產生怎樣的作用?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以便抓住商鞅變法的本質。
【當堂評價】
1、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主要是因為( )
a.農業重視使用肥料
b.青銅器在農業中的廣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興修
d.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2.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距震中不足15公里的岷江上著名水利樞紐工程(如右圖)基本完好。它兩千多年來始終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巨大作用。主持修建這項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的是:
a.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 b.戰國時期的魏國大將龐涓
c.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 d.戰國時期的秦國蜀郡太守商鞅
3、在“天府之國”的四川,有一項著名的水利工程已造福于人民多年,在今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也未被毀壞,這項工程是
a.靈渠 b.都江堰 c.鄭國渠 d.邗溝
4、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有XX年歷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受了這次地震的考驗。多年前,組織發動民眾修建此項水利工程的是
a.水工鄭國 b.蜀守李冰 c.大將軍蒙恬 d.監御史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