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初中七年級歷冊《大變革的時代》學案(通用5篇)
冀教版初中七年級歷冊《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篇1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我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歸納整理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的情況,了解生產力的發展。
2.運用理論解釋現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之所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因為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變法,從而進一步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得到后世的尊敬。
2.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二)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 教學方法
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掛圖。
(二)素材準備
圖片,地圖。
● 課時安排
1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復習導入
(板書)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講授新課)
“大變革的時代”,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國出現了鐵制農具,戰國時期,我國的鐵制農具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板書)一、鐵農具和牛耕
閱讀課本46頁第一部分內容,了解戰國時期鐵礦山的分布,和戰國時期冶鐵中心。
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圖片,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分布圖,指出鐵農具的出現是我生產工具的重大的變革.
生產工具 優點 缺點 石器時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難,不堅固 青銅器時代 青銅生產工具很少見,鋒利,硬度大 自然界蘊藏量少 鐵器時代 自然界蘊藏量大,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易氧化生銹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變法運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
(板書)二、改革的潮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47頁相關內容,了解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的過程,討論比較這兩次變法的不同和相同點,以及變法的作用。
(板書)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過渡:在各國的變法中,尤以秦國商鞅的變法最為顯著。
(板書)三、商鞅變法
教師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
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承認土地私有。
2.獎勵耕戰。
3.建立縣制。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生討論回答課本49頁“說一說”。
(板書)
商鞅變法,為日后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討論回答課后練習“問題探究”:吳起、商鞅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起來,但他們都為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么,他們的變法是不是值得呢?為什么?與同學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課堂總結)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和吳起雖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為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不斷提高,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從此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
● 板書設計
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三、商鞅變法
冀教版初中七年級歷冊《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冀教版初中七年級歷冊《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篇3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都江堰的修建;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確立和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通過角色扮演,及小組討論指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意義,培養學生初步理解、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幫助學生討論商鞅在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認識到變革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應用多媒體與教師的提問相結合,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開墾耕地面積擴大;通過角色扮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討論,引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冶鐵技術的發明、農業技術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說明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說明我國古代的經濟、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勇于實踐。
重點和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
難點:生產技術的進步、商鞅變法與大變革時代之間的關系。
教學資源
圖片:《自制生產工具圖片》、《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戰國時期牛耕圖》、《自制都江堰平面圖》、《都江堰現狀全景圖》、《商鞅舌戰舊群臣》
課前導學
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課前布置學生設計導入方案;師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關資料、圖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變法的有關資料。
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根據平面圖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
導入:先由學生根據自己的事先準備展示自己的導入設計方案:有的可能從復習上節課內容人手;有的可能會引用課前小故事;或從當前的改革開放入手等等。老師根據情況進行評價打分。
教師小結導入: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化的“大變革的時代”,而生產力的發展是引發這場“大變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培養歸納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圖片,提問:如果給你一塊實驗田,讓你親手耕種,你會選用哪種農具?為什么?
接著提問: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3、鐵農具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當時標志著生產力提高的另一個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國大約在什么時期就開始使用牛耕了?
用牛耕以前人們是怎樣耕地的?
請兩組同學上臺演示:一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進),不久,拉犁者腳步變得吃力,并不斷用手擦汗。
提問:看完表演你有什么體會?怎樣解決人體力不足的問題好呢?
總結: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勞動效率,為精耕細作、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也為開山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興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國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課前我們已經做了準備,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紹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據課前準備的資料,小組討論一下,然后進行回答。
(學生小組討論后,指圖講解原因)
所以治理岷江,人們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紀,李冰被秦王任命為蜀郡郡守,成為這個地方的最高長官。李冰有著遠見卓識、又通曉天文地理知識,而且是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官員。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峽谷,觀山勢,察水情,寒來暑往,日夜操勞,制訂治水方案。
假如這時你是李冰的參謀,你會給他怎樣的參考方案?(學生小組討論,并由各組代表說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針是“分洪以減災,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設計,調動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終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運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由2-3名學生介紹
2、總結:剛才通過幾位同學的演示和講解,我們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據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控制內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來“旱澇多變”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了,至今還在造福于人民,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贊嘆!
3、展示有關圖片和視頻資料
同學們,贊嘆之余你有何感想?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出示彩圖《都江堰現狀全景圖》)都江堰最為可貴的是,在歷經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它也煥發了青春,經修整,現在可灌田800萬畝。所以它被稱為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們千秋萬代頌揚著李冰的功業,請看61頁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詩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參)。傳說李冰為了治水廢寢忘食,終于在一個漫天風雪的黃昏,他拄著黃荊拐杖,舉步艱難,昏倒在雪地上,數日后與世長辭。李冰的事跡光照史冊,中國人永難忘懷。
從這里,我們也要知道:水對人類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應該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資源,增強節水意識。)
三、商鞅變法
1、春秋以來,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們講過,奴隸主本身擁有誰分給的田地呢?(生:國家分給的“公田”)“公田”有什么特點?(生:不可進行買賣,要向國家上繳一定勞動產品。)這時,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隸們開墾出來,而新開墾出來的荒田就變成了部分奴隸主“私田”,和“公田”相比,“私田”的產品不繳納給國君。這時的奴隸主們擁有了更多田地。大量的勞動壓在了奴隸身上,奴隸生活更加悲慘。而這一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也相當頻繁,奴隸們開始趁機逃亡。想一想,奴隸的逃亡對奴隸主會產生什么影響?(生:沒人勞動,大量田地開始荒廢。)
面對這種部分奴隸出逃、而手中奴隸則無心勞動的情況,如果你是當時的奴隸主們該怎么辦呢?
小組討論,教師引導(邊講邊圖示):
這樣看來,奴隸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他們有了人身自由,以種田為生,
所以這部分租種田地的奴隸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轉變為什么呢?(生:轉變為
封建農民。)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隸主則轉變為什么?(生:新興的封建地
主。)這就使舊的剝削方式被封建剝削方式所取代。
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到了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
(板書:各國變法:)
在大家列舉的這些變法中,影響最大、效果最顯著的是哪一個?(商鞅變法)為什么商鞅變法會有如此顯著的效果呢?我們先來閱讀一個關于商鞅的小故事。(請學生表演“立木為信”的歷史劇故事。)這個故事說明商鞅為變法創造了什么樣的條件呢?(取信于民。),這就啟示同學們,要想做個成功的人,必須具備什么品質?(言必信,行必果。)
2、課下同學們一定搜集了不少關于商鞅及其變法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你所掌握的資料分別揣測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你將怎樣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將要被廢除世襲貴族特權的舊貴族,你對改革會是什么態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對國家外受強敵欺壓,內有貴族專橫的落后局面,你對改革又會是什么立場?
3、分組討論,把握角色心理和語言,然后分改革派、守舊派和國君三組,各組派4---5名代表上臺,演繹一下“商鞅舌戰守舊群臣”。
出示問題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
1.商鞅變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2.這些措施有利于哪個階級?
3.對人民會產生什么影響?
4.對整個國家又有什么影響?
投影并掌握:
練一練: 你能不能說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關于商鞅變法的內容,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先看書,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學生填寫適當的內容
內容
有利于
奴隸主貴族
封建地主階級
活動與探究
史海抒懷
請看課本第39頁“動腦筋”,討論一下: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教師小結加以引導:
一個歷史事件的影響要從眼前和長遠兩個角度看,長遠意義影響更大。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事件要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進程為標準。
閱讀小字并適當補充鐵器加工的資料
學生通過回答,比較出鐵農具的優越性。
從鐵農具的優越性和冶鐵業的發達兩方面回答
學生通過回答掌握知識點
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牛耕也表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由于經過準備,學生會踴躍舉手、積極參與
可能學生會結合文字資料對李冰進行評價、也可能聯系大禹治水、三峽工程等說明興修水利的重要性、或者談到節約用水等。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
進一步讓學生展示課前查找的資料,并通過指圖演示
學生了解剝削方式取代舊剝削方式的過程。
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引出下一項內容,使學生形成一條清晰的線索。
表演實際上是改革派與守舊派的一場大辯論,通過這場現場爭論,以及秦孝公的最終決策,可以幫學生進一步理解商鞅變法的目的及商鞅為變法而進行的斗爭,從而體會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膽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
充分發揮分組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體現出合作學習。
得出結論:商鞅變法使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培養學生復述能力。
學生各抒己見
有的認為商鞅被處死了,那變法就是失敗了;有的認為變法成功了,因為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板書構思:
附歷史課本劇《商鞅變法》
第一幕 舌戰群儒
扮演者:商鞅、秦孝公、大臣甲、乙、丙,旁白。
場景:商鞅與秦孝公對坐于舞臺右側,作議事狀。
旁白:秦孝公要決定啟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有害怕反對的大臣多,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過來,進行辯論。
(大臣甲、乙、丙邊說邊上)
大臣甲:聽說秦孝公要啟用商鞅這個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要亂了我們祖宗的規矩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么能亂改呢?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君王吧!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古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么古法、古禮,請問這一套能使秦國富強起來嗎?從古到今就沒
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古禮有什么不對的?墨守成規
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秦孝公:先生說得對!新法非推行不可!本王封你為左庶長。請趕快制定方案,推行變法圖強。(下場)
第二幕 南門立木
地點:咸陽南門、北門。
表演者:商鞅、兵勇、圍觀群眾、扛木壯漢。
場景:咸陽南門。
北門: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賞金站立。
劇情:
兵甲:快來看!快來看!左庶長的告示。(圍觀群眾上)
百姓甲:咦!這上面寫的什么啊?
百姓乙:左庶長告示: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十金。
百姓丙:這根木頭頂多幾十斤重,扛到北門去也不是難事,怎么會給那么多金子?
百姓甲:就是!秦國歷來政令怒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這是一個圈套,不要上當!
百姓乙:(對周圍的群眾)不然你們去試一試?
百姓丙:我去試?你怎么不去?
(兵甲看到此情景,就向另一個場景走去)
兵甲:稟告大人,圍觀的人好多,但沒有人敢扛木頭。
商鞅:傳我的命令,把賞金加到50金。
兵甲:大人有令,賞金提高到50金。
百姓議論:這新左庶長,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旁白:這時,從城外走來一位壯漢,看到許多人圍在南門前,于是他走到跟前。
壯漢:你們在議論什么呢?
百姓甲:大人有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賞金50金,你信嗎?
壯漢:那我就去試一試!管它呢!
(壯漢扛著木頭走一圈到北門,群眾跟上)
商鞅:好!好!你能夠相信我的命令并執行我的命令,很好!來人啊!賞50金。(壯漢雙手接上,喜洋洋下場)
百姓甲:天哪!真的賞他50金?
百姓乙:看來,這新左庶長說話算數,說到做到,以后我們要聽從他的命令了。
百姓丙: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集體下場)
旁白: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過這一做法,樹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國開始推行變法。
<
冀教版初中七年級歷冊《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篇4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僅供參考!
《大變革的時代》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的重要一課。教材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才使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勃興局面,才能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2.教材的內容: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課件進行圖片和文字資料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由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故事講述、角色扮演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分析、歸納、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以及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認識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理解改革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受后世景仰。
三維目標:
改變過去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的情況,教會學生使用歷史規律和歷史方法指導學習,由學會到會學;
改變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灌輸,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改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改變過去教學中學生單純學習歷史知識的情況,注重讓學生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指導自身發展,從會學習到會做人。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它也是教學目標中的重要內容。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教學目標不作要求,因而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這樣的歷史轉變概念很抽象,學生理解困難。教師應給學生理出一條轉變脈絡。
三、學情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層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潛能無限,發展空間大。
2.不利因素:
他們學習中學歷史課程時間很短,認知活動自覺性較差,認知體系尚未完全形成,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感性思維強于理性思維,看問題時往往重表象、輕本質。
四、教學方法:
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主要教學方法有問題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情境創設法,演示講授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七年級學生歷史知識積累相對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主要可使用的學習方法有分組討論法,課堂辯論法,角色扮演法。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戰國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設疑:為什么秦國能統一全國?引出本課重點。因為秦國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了相應的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為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這個重要的變革是怎樣開始的?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
2.講授新課
先給學生一個學習線索,建立知識框架,使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有的放矢;線索注重知識的聯系,并為知識的外延做鋪墊。
講述本課教學內容。
教材把鐵器牛耕以及都江堰列為標題,學生不明白這兩個概念的所屬范疇,應教育他們這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
一、鐵器和牛耕的廣泛應用
通過圖片展示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使用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石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講述牛耕的優越性時,可以通過畜力與人力的比較使學生理解。使用材料證明當時牛耕的應用。
二、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存在一個特點,僅憑聽和看無法完全理解教學內容,需要讓他們發揮主體的作用,進行自主式學習。在講述生產力進步的另一個表現,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時,可以實踐這一點。讓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課件演示的題目。
啟發學生思考都江堰的歷史作用,利于后面重點內容商鞅變法的講述。
通過圖片直觀展示,幫助學生了解都江堰工程原理和今貌。用后人評價李冰的話,引導學生思考,體會都江堰的雙重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認識李冰父子的歷史貢獻,以此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解答本課開始留下的疑問。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關鍵因素:商鞅變法。
三、商鞅變法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各國變法的原因,由于教材講述過于簡單,學生不易理解,教師給出一條脈絡,得出變法原因。指出各國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徹底,效果最顯著。
變法背景可安排學生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淺化教學內容,使學生參與教學。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感受到變法存在重重阻力,而變法的最大目的在于“便國”。
將本課重點知識點列為框架,包括變法的原因、內容和作用。使學生迅速形成知識體系。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來說明。通過對比,指導學生用歸納法得出變法的歷史作用。完成知識目標。
四、封建制度的確立
講這部分時先給出發展脈絡。講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最后講述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社會形成,因為之前已經介紹了相關規律的概念,學生理解相對容易,由此突破本課難點。
3.思維拓展
指導學生思考商鞅變法的成敗,進行課堂辯論。完成能力與方法目標。
給出正確評價并分析:
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評價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是否適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
向學生指出商鞅(個人)雖死,變法成功。因為經過變法達到使秦(集體)國富兵強的目的。
說明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被處死,是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所致。教育學生改革并非一帆風順,而需要一點的勇氣與毅力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指導學生思考商鞅變法的啟示,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4.鞏固小結
利用板書進行復習歸納,強調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因果關系,使學生最終掌握本課內容。
板書設計:
板書——學生按綱復習的依據
第7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三、商鞅變法
——農業的進步 1、原因:
生產力發展 2、內容:
3、作用:
二、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四、封建制度的確立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傾聽!
冀教版初中七年級歷冊《大變革的時代》學案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