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了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尋找并分析圖中歷史信息,作出簡單歷史結論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
學習重點: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學習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學習方法:學習本課時,應把“春秋戰國的紛爭”和“大變革的時代”兩課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注意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過程中從量到質的變化。
自主學習問題:
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 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是在——
2.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二. 著名的都江堰
1. 戰國時期,秦國蜀守——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2. 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
三. 商鞅變法
1. 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以——國的——效果最為顯著
2. 封建社會初期的主要矛盾是——
合作探究:
為什么說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
歸納小結:
1、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
2、著名的都江堰
3、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
鞏固提升
一、選擇題
1.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 )
a.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 b.牛耕的推廣
c.肥料的使用和適時耕種 d.大興水利工程
2.我國古代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處在戰國時期的( )
a.齊國 b.楚國 c.趙國 d.秦國
3.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
a.黃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遼河流域 4.戰國時期,推動各國國君變法的直接原因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稱雄天下的欲望
c.緩和階級矛盾 d.壯大新興地主階級力量
5.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農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農業生產 b.限制商業活動
c.增強秦國實力 d.廢除舊貴族特權
二、材料分析題
6.“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閱讀材料回答:
① 上述內容出自戰國時期什么人之口?
② 他在哪國實現了這一理論?有何歷史影響?
思維拓展
鐵農具為什么能較快推廣?
談收獲:談一談本節課你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