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概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啟發式教學和問題探究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二、教材簡析
本課主要講述了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狀況: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國出了資本主義萌芽,以及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難點是資本主義萌芽。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你知道我國哪些農作物是從國外引進的?生答。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導入框中有關甘薯引入的詳細內容,使學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體過程,然后點題:甘薯引進和推廣種植,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師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板書)教師指明本課經濟發展一目包含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四個方面內容:
1、首先學習農業的發展。(板書農業的發展)指明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思考:明代從國外引進的農作物品種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產作物?哪些是經濟作物?學生回答略。教師補充材料:講述這些農作物引入、推廣的過程,說明這些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引進推廣的意義。(出示史料)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產量也極高。讓學生分析糧食產物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學習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和商品經濟活躍狀況兩段內容:同學們仔細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①手工業發展狀況是以哪幾個手工業部門為例介紹的?這些部門有哪些突出成就?
②商品經濟活躍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小組活動,各抒己見,教師也參與活動,各組代表發表組內探究成果。教師《明朝松江出產的棉布》,引導學生觀察其花紋、色彩,讓學生對當時棉紡織水平有一個直觀印象。學生活動與探究:p116頁“動腦筋題”讓學生討論,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討論思考發展學生思維,同時促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和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師問:“南京的絲織業后來居上”說明了什么?生答。(使學生認識到清代絲織業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發展)。《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并介紹,讓學生感知青花瓷工藝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學了商品經濟活躍表現后,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 ①由于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導致工商業繁盛,出現全國性商貿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積勝圖》,讓學生感知北京商業繁榮景象。學生活動與探究:p119頁《南都繁會圖》景象,回答問題。教師先引導學生弄清幾個詞的含義:“南都”指南京;“東西兩洋”指東洋、西洋;“南北兩口”指張家口和古北口。通過畫面和招牌分析,學生得出結論:反映了當時南京經營貨物的廣泛性,反映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活躍。 ②商人數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們擁有龐大資本,合伙經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業資本集團。如徽商、晉商,即是這種集團。請一同學閱讀“徽商、晉商”小字。學生了解他們經營范圍。師提醒學生注意,他們有的投資手工業生產,這是一種新趨向!導入資本主義萌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