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第18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簡述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說出佛教、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和它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知道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認識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秦始皇兵馬俑。
2.過程與方法
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司馬遷生平事跡的介紹,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你從中受到那些啟發和教育”,小組代表發言交流,以培養自主學習和口頭表達能力,運用學生評議和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及時進行總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秦陵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感受秦始皇兵馬俑所展現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難點:
重點:佛教、道教在我國的傳播情況和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
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等方面的史實,現在就請一位同學帶領大家復習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用多媒體演示畫面“雞蛋里面挑骨頭”:
東漢早期我國已出現用于書寫和繪圖的紙,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書于西漢的《九章算術》書中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進的;華佗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完善的藥物學著作;西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
學生活動:根據已學知識在“雞蛋里面挑骨頭”中找出錯誤之處。
二、導入新課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科技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我們在前面主要講述了造紙術、醫學和數學等科技方面的內容。那么秦漢時期最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第18課。
三、自學指導要求: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問題速讀課本,用鉛筆圈出要點,若有疑難學習小組相互討論,比一比哪個學習小組完成的既快又準確。
四、自學指導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教師:河南洛陽白馬寺有一副對聯,寫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么那位同學知道這副對聯寫的是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西游記吧,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但他永遠還是逃不出一個人的掌心,是誰呢?(學生回答)
教師:對,是如來佛祖。那么這副對聯寫的就是他。同學們,我們中國從來都沒有什么佛,為什么這個時候出現了佛呢?那么佛教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又有哪些基本的教義呢?
學生: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分別自由發言:
① 佛教的基本教義。
②符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102頁,回答:
(1)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時候在民間興起?(我國,東漢)
(2)道教為什么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
學生回答:道教的主張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
過渡講解:
統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為佛教和道教的主張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其實,在這些主張中,關于“來世轉生”、“長生不老”等說法,宣傳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現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學生看紅字部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