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學習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的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示意圖》,了解造紙的工序。通過引導學生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是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地動儀。
難點是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過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拾取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學生難以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秦漢時期封建社會處在上升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實現了國家統一,經濟恢復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頻繁,同時也開始了對外交往。這一切為秦漢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本課的主題是秦漢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漢文化,所謂“昌盛”,即興旺、興盛的意思,可見秦漢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這課主要介紹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內容。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秦漢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
2.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歸納概括本課設計的科技和醫學成就。
三、自學指導要求: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問題速讀課本,用鉛筆圈出要點,若有疑難小組相互討論,比一比哪個學習小組完成的既快又準確。
四、自學指導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教師出示:《東方朔上奏圖》(課本)
教師:這幅圖描繪的是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向漢武帝上奏本的情景。這個奏本用了三千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同學們,你看到這一情景,有什么認識?
學生:漢武帝時,奏本是寫在竹簡上的。
學生:用竹簡寫奏本太費事。
學生:竹簡太笨重,攜帶不方便。
學生:讀起來吃力。
教師:為什么不用帛等制品,這樣更輕便?
學生:帛的價錢太昂貴,不能大量推廣使用。
教師:為什么不用紙?
學生:當時我國還沒有普及紙。
教師出示:《甘肅天水出土的紙》圖。
教師:這張紙又薄又軟,紙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繪的山、川、路等。據考證,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請問,它出現在什么朝代?
學生:西漢早期。
教師:我國紙張的普及在什么時候?為什么能夠得到迅速普及?
學生: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發明了“蔡侯紙”。這種紙是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制作簡單方便,造出的紙又耐用,所以很快普及。
教師:多媒體演示漢代造紙工序。(學生觀摩)
教師: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改進和傳播,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中國的造紙術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傳播,也說明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教師補充:伴隨造紙術傳至世界各地,蔡倫的名字也隨之傳揚。在日本有蔡倫宮;在法國,有蔡倫博物館;在美國,造紙博物館里陳列著蔡倫的畫像。蔡倫上奏造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事件之一。
五、自學指導二:“《九章算術》和地動儀”
教師:從小學到中學,我們每天都與數學打交道, 那么你知道1 000多年前的數學教材是什么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