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法建議
1.教師可先生動具體地講述抗日戰爭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
2.教師可通過直觀的手段,如計算機、投影或者掛圖,向學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學生對商代青銅制造業的高超工藝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引發學生對青銅文明這一內容進行學習的興趣。
3.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知識并提出問題:“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們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銅器與之相比有什么優點?” 為幫助學生作出結論,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實物參考,使學生體會青銅器堅硬、輕便、鋒利等特點,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人類進入青銅時代是巨大進步。
4.教師應以生動的語言,有條件應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及四羊方尊的特點及其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5.對于“三星堆文化”,教師應介紹其概況,并引導學生回憶:“在前一課中,我們所學習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統治中心在什么地區?”再聯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蓋地區,使學生得出“我國青銅文化不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區廣泛” 的特點。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除青銅制造業外,夏、商、西周手工業的其他門類,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發達的手工業不僅是青銅制造業“一枝獨秀”,而且是全面發展。鑒于學生對于漆器欠缺了解,教師可用簡明的講解配以實物的形式,使學生對其有初步認識。
7.教師提出問題:“夏、商、西周的手工業規模龐大,占用大量的勞動力,專門生產糧食的人就少了。你認為手工業繁榮的基礎是什么?”通過學生討論,得出手工業的繁榮要以農業發展為基礎的結論,再引導學生學習夏、商、西周時期農業及畜牧業發展的情況。
8.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 經過學生討論后,教師再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
9.教師可通過對“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本課涉及內容距今年代遙遠,學生相關知識儲備較少。教師的教法及語言應盡量平易通俗,并利用本課插圖、照片較多這一有利因素輔助教學,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插圖的能力。如有可能,還可結合某些出土文物,進行一些考古學知識的介紹,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