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通用11篇)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2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 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2)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 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三 教法和學法:
1 啟發式教學結合網絡教學
2自學探究式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四 教學手段:多媒體和網絡教學
五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出示一組“三星堆”文化圖片,進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的基本概況。
2 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圖片供學生討論,了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分析青銅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藝。并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或膠泥制作一種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體會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艱辛,通過實踐提高感性認識。
3 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導出夏商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得出當時的農牧業已相當發達的結論,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4 設置二個動腦筋題:
(1)組織學生討論:“談談你所認識的青銅文化”,全面了解青銅文化,認識是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提出“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造者?”問題,供學生討論,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
5 教學小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6 課堂驗收:摘星星專欄,以多種方式使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重點。為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你認為我國是世界文明故國嗎?”學生大體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國,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橫相聯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附: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青銅器;
2、到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有司母戊鼎----至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青銅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以司母戊鼎為例,了解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夏、商、周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概括“青銅文明”的特征,培養學生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使學生認識到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的基本觀點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夏、商、西周輝煌燦爛的奴隸制文明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從而自發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高超技藝
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答北京人、山頂洞人時期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河姆渡人、半坡人時期用的
生產工具又是什么?教師總結夏商西周時期用的青銅器作為生產工具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學生回答“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生進一步認識到青銅具有堅硬、輕便、鋒利、厚重莊嚴的特點
引導學生回答:“你能根據材料概括歸納出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特點嗎?”
播放視頻。并展示多幅青銅器圖片。引導學生總結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學生搶答。在搶答過程中,幫助學生完善答案
用英語china提問過渡到陶瓷業、玉器制造業。
青銅文明雖然是以青銅器為標志的,但夏商西周時期的手工業中除了青銅鑄造業發展迅速外,還有哪些行業也很發達?
通過閱讀能說明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發展情況;說到手工業中除青銅鑄造突出外,還有陶瓷制造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出示知識結構
生:據知識結構自主學習。并回答問題。
通過提問:與“燦爛的青銅文明”相比,奴隸們卻過著悲慘的生活,根據下列資料,說說奴隸們的處境?
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小結: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因為在奴隸社會中,手工業、農牧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而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主階級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但是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在可憐同情奴隸的同時,對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小結
教師小結:
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因為在奴隸社會中,手工業、農牧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而燦爛的青銅文明是由奴隸創造的。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主階級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綜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但是這種文明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在可憐同情奴隸的同時,對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習題
1.“鼎”是古代貴族烹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為圓形,多為三足兩耳,也有四足兩耳。西周時,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貴族的身份等級。
《公羊傳》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與鼎有關的成語嗎?
2.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器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比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器鑄造業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2.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教學難點:青銅文明的概念、表現;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文明”一詞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在青銅器制造工藝上。
學習目標:
1、掌握青銅文明包括哪幾個王朝。
2、掌握這一時期高超的青銅工藝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時期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商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國奴隸社會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
自學指導: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業?
2、青銅器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
3、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4、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5、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新課學習:
教師提問:青銅器制造業的特點?(多媒體展示:青銅器的制作流程)特點之一:生產規模大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圖片特點之二:工藝精美
(多媒體展示,青銅器)特點之三:品種繁多,應用普遍
(多媒體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特點之四:分布廣泛
教師提問: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處?
學生回答: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
教師引導:這說明我國青銅制造業不僅僅分布在商周統治中心地區。在西南等邊遠地區青銅制造業照樣盛行。這說明當時青銅制造業還有何特點?分布怎樣?
教師過渡:夏、商、西周的手工業,除了青銅鑄造業之外,當時的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發達。(教師簡單提一下陶和瓷的區別,稍作講解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引導:那么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表現如何呢?請第二組同學概括一下。
農業發展表現:
判斷題:青銅文明就是青銅器工藝高超。
教師引導:上節課我布置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奴隸社會及奴隸悲慘生活的資料。現在我請一些同學來演繹奴隸的悲慘生活。
分角色表演:
場景一
學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師完成):奴隸一天的勞動開始了。
奴隸主:(不停吆喝)快起來!快起來!(打開奴隸枷鎖)把地里的肥給我施了,才能吃飯。(隨著“啪”一聲鞭響,奴隸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隸身上)叫你快點,你不聽!(呵斥)
奴隸:(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會兒)
奴隸主:快給我干活,想偷懶。(劈頭蓋臉一鞭子打下去)
奴隸:(眼睛被打中,捂著眼睛叫疼)
奴隸主:(罵罵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隸被一一帶上枷鎖,關了起來。
場景二
商人:快來買,快來買。這里有五個奴隸,三個大的,二個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隸。快來看呀,快來買。
奴隸主:(牽一匹馬來,馬上背著一束絲)這些奴隸值多少?
商人:不貴,兩匹馬。
奴隸主:太貴了,一匹馬+一束絲,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隸主回到了家中。
奴隸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個奴隸殺死了,正好用來做貢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開始。(奴隸主一一把其中三個奴隸殺死)
旁白:一個月以后,奴隸主死去。
奴隸主兒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兩個奴隸活埋作陪葬品。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奴隸的悲慘生活的表現:
a)進行繁重的勞動
b)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隨意轉讓和買賣
d)進行人牲和人殉
教師過渡:在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奴隸,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討論,是誰主要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教師總結:夏、商、西周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但這些發展和成就,都離不開奴隸們的辛勤勞動。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隸們創造的。
課后小結
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五課叫“燦爛的青銅文明”。青銅文明不僅突出表現在銅器制作工藝上,還表現在手工業、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有學者把人類歷史劃分石器時代、金石并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器制作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階段。
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便稱作“青銅文明”。我國夏、商、西周時期正處于青銅時代,處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此時創造的物質文化成就突出,豐富多彩。因而,我們把這一時期文明稱之為“燦爛的青銅文明”。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4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教學難點:青銅文明的概念、表現;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文明”一詞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在青銅器制造工藝上。
學習目標:
1、掌握青銅文明包括哪幾個王朝。
2、掌握這一時期高超的青銅工藝和典型作品
3、知道夏、商、周時期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商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4、懂得我國奴隸社會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
自學指導:
1、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業?
2、青銅器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
3、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4、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5、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新課學習:
教師提問:青銅器制造業的特點?(多媒體展示:青銅器的制作流程)特點之一:生產規模大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圖片特點之二:工藝精美
(多媒體展示,青銅器)特點之三:品種繁多,應用普遍
(多媒體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特點之四:分布廣泛
教師提問: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處?
學生回答: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
教師引導:這說明我國青銅制造業不僅僅分布在商周統治中心地區。在西南等邊遠地區青銅制造業照樣盛行。這說明當時青銅制造業還有何特點?分布怎樣?
教師過渡:夏、商、西周的手工業,除了青銅鑄造業之外,當時的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發達。(教師簡單提一下陶和瓷的區別,稍作講解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引導:那么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表現如何呢?請第二組同學概括一下。
農業發展表現:
判斷題:青銅文明就是青銅器工藝高超。
教師引導:上節課我布置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奴隸社會及奴隸悲慘生活的資料。現在我請一些同學來演繹奴隸的悲慘生活。
分角色表演:
場景一
學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師完成):奴隸一天的勞動開始了。
奴隸主:(不停吆喝)快起來!快起來!(打開奴隸枷鎖)把地里的肥給我施了,才能吃飯。(隨著“啪”一聲鞭響,奴隸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隸身上)叫你快點,你不聽!(呵斥)
奴隸:(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會兒)
奴隸主:快給我干活,想偷懶。(劈頭蓋臉一鞭子打下去)
奴隸:(眼睛被打中,捂著眼睛叫疼)
奴隸主:(罵罵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隸被一一帶上枷鎖,關了起來。
場景二
商人:快來買,快來買。這里有五個奴隸,三個大的,二個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隸。快來看呀,快來買。
奴隸主:(牽一匹馬來,馬上背著一束絲)這些奴隸值多少?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
1、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狀況及特點。
2、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二、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教學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三、學習方法
1.講解法:對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內容,主要由教師講解,應注意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和演繹思維的流暢性。
2.講讀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投影所示歷史資料和圖片,進一步理解教材。
四、教學過程
【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現的問題)
1、我國出現青銅器的時間是社會末期,社會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3、除青銅制造業外,商周時期的業和業也很發達。
4、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形成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化。
5、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業,主要勞動力是。
6、思考:“動腦筋”(第26頁)
7、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圍繞疑難點討論)
(二)班內交流展示(師生、生生互動,點撥釋疑,知識深化)
第一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指名說出自己學到的知識,師適當引導,補充;
2、結合第26、27頁插圖,識讀圖形,記住名稱并討論回答:為什么說商朝時期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第二子目: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
第三子目:奴隸的悲慘生活
1、依據第28頁圖,競答我國奴隸社會中奴隸的生活狀況。
2、解決思考題;動腦筋
【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青銅器:出現時間,燦爛時期;特點是品種多、水平高、分布廣。
手工業: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業發達:玉虎、玉象
農業:“五谷”齊全;知道、技術,使用一定量的青銅工具。
畜牧業:現在的主要家禽品種時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專門牧場。
認識: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之上的。
五、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應屬于下列哪一個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漢
2、下列四個青銅器中,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代表是
A.獸紋扁足鼎B.人面紋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青銅工藝水平高超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
C.畜牧業發達D.鐵器開始使用
4、我國青銅工藝鼎盛時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國
5、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紋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紋方鼎
6、下列青銅器中,屬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銅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
A.長江三角洲B.華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主要勞動力是
A.奴隸B.農民C.工人D.農奴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閱讀材料后理解問題:(有興趣同學,優先回答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的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6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欣賞聯合國“世紀寶鼎”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的禮物--世紀寶鼎。這個大型青銅器,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杰作。你知道嗎?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時期的大鼎為范本設計制造的。讓我們共同走進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講授新課
設計1:導學提示
第一步:圖片賞析
請同學們欣賞商周時期青銅器圖片,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第二步:問題導讀
閱讀課文第一目內容,并思考:
1、青銅制造業開始于:。
2、青銅制造業鼎盛于:。
3、青銅制造中的有:。
4、除青銅制造外,夏、商、西周的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這個時期,的制造也很興盛。
設計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圖文資料,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欄目錄像資料,展現“三星堆”文化的獨特神韻。
文字介紹:北緯30°線,一條看不見的曲線然而卻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經過的是地球上最亮麗、最神奇的風景線: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農架……我們不得不驚詫三星堆文化遺址也位于這條神奇的北緯30°線上。
設計3:合作探究
青銅器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討論并概括出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夏、商、西周的青銅器特點是什么?(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設計4:自主學習
第一步:學法指導
關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這一內容,結合“問題導讀”欄目的設計,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然后以選擇、填空、列舉等練習形式提出。
第二步:歸納升華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畜牧業和青銅制造業高度發達,我國奴隸制文明出現了輝煌燦爛的景象。教師進一步指出燦爛的青銅文明是廣大奴隸辛勤勞動的結果。
通過欣賞“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設計5:各抒己見
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男孩:我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祖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
女孩:不對!那時候多么殘酷,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指出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三、課堂小結(反思完善)
設計1:課堂感悟
談一談學習本課的感想或啟發。
第一步:學生談論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文明高度發展的表現。
第二步: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經過學生討論,結合圖表,通過推理的方式突破難點,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青銅文明”與青銅制造業的區別。
設計2:史海泛舟
本欄目設置了請你選擇、知識園地和問題探究等形式新穎的欄目,進行復習鞏固。通過多種活動設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1)請你選擇(略)
(2)知識園地
說一說:本課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銅器的名稱。
(3)問題探究
你能列舉出漢語中有關“鼎”的成語嗎?它的含義是什么?
四、結束語
青銅的發現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每當我面對青銅器,無不從內心深處感到一種震撼:那碩大的形體,顯示了青銅文化的恢宏;那銅綠斑駁的外表,昭示著青銅文化歷史的久遠;那通體所飾的精美圖案,展示著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璀璨。商周青銅器凝聚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構成的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7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教學設計思路】
中國古代史以中華文明為基本內容,而青銅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課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展現了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聲音、圖片、影像和文字資料,豐富教學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動腦、動手參與自學、討論、練測等學習活動中,并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欣賞聯合國“世紀寶鼎”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的禮物--世紀寶鼎。這個大型青銅器,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杰作。你知道嗎?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時期的大鼎為范本設計制造的。讓我們共同走進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講授新課
設計1:導學提示
第一步:圖片賞析
請同學們欣賞商周時期青銅器圖片,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第二步:問題導讀
閱讀課文第一目內容,并思考:
1、青銅制造業開始于: 。
2、青銅制造業鼎盛于: 。
3、青銅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銅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這個時期, 的制造也很興盛。
設計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圖文資料,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欄目錄像資料,展現“三星堆”文化的獨特神韻。
文字介紹:北緯30°線,一條看不見的曲線然而卻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經過的是地球上最亮麗、最神奇的風景線: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農架…… 我們不得不驚詫三星堆文化遺址也位于這條神奇的北緯30°線上。
設計3:合作探究
青銅器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討論并概括出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夏、商、西周的青銅器特點是什么?(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設計4:自主學習
第一步:學法指導
關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這一內容,結合“問題導讀”欄目的設計,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然后以選擇、填空、列舉等練習形式提出。
第二步:歸納升華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畜牧業和青銅制造業高度發達,我國奴隸制文明出現了輝煌燦爛的景象。教師進一步指出燦爛的青銅文明是廣大奴隸辛勤勞動的結果。
通過欣賞“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設計5:各抒己見
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男孩:我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祖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
女孩:不對!那時候多么殘酷,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指出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三、課堂小結(反思完善)
設計1:課堂感悟
談一談學習本課的感想或啟發。
第一步:學生談論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文明高度發展的表現。
第二步: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經過學生討論,結合圖表,通過推理的方式突破難點,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青銅文明”與青銅制造業的區別。
設計2:史海泛舟
本欄目設置了請你選擇、知識園地和問題探究等形式新穎的欄目,進行復習鞏固。通過多種活動設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1)請你選擇(略)
(2)知識園地
說一說:本課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銅器的名稱。
(3)問題探究
你能列舉出漢語中有關“鼎”的成語嗎?它的含義是什么?
四、結束語
青銅的發現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每當我面對青銅器,無不從內心深處感到一種震撼:那碩大的形體,顯示了青銅文化的恢宏;那銅綠斑駁的外表,昭示著青銅文化歷史的久遠;那通體所飾的精美圖案,展示著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璀璨。商周青銅器凝聚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構成的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8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說課稿,對本文不熟悉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說課稿,或許可以深入了解課文。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對這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學生
初一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較強,渴望親身體驗。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順應學生的特點,讓他們主動學習、探究合作,給學生以充分肯定,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注重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對初一學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說教材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分析如下:
1.課題在教材中的地位
中國古代史以中華文明為基本內容,而青銅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課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展現了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
2.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內容。青銅制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等特點。在處理這一重點問題時,我選擇豐富的圖片和音像資料,幫助學生探究青銅制造業的上述特點。同時,強調青銅文明的延續性,從而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連續發展這一顯著特征有初步的認識,適當介紹其他手工業行業的狀況,使學生對夏商西周手工業的發達有一全面了解。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學生在學習時,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者青銅制造業簡單地等同起來。通過活動探究和知識歸納,師生共同將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解讀,使學生對夏商周時期的青銅文明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新的教學理念,在本課設計上,我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狀況及特點;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概括“青銅文明”的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使學生認識到高度發達的奴隸制文明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的基本觀點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高尚情操。
四、說教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習興趣出發,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聲音、圖片、影像和文字資料,豐富教學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說學法
1.轉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初步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要求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動腦、動手參與自學、討論、練測等學習活動中,并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六、說教學構思
1.導入新課
(欣賞聯合國“世紀寶鼎”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的禮物--世紀寶鼎。這個大型青銅器,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杰作。你知道嗎?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時期的大鼎為范本設計制造的。讓我們共同走進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2.講授新課
設計1:導學提示
第一步:圖片賞析(配古箏樂flash放映)
請同學們欣賞商周時期青銅器圖片,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第二步:問題導讀
閱讀課文第一目內容,并思考:
(1)青銅制造業開始于: 。
(2)青銅制造業鼎盛于: 。
(3)青銅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銅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這個時期, 的制造也很興盛。
設計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圖文資料,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欄目錄像資料,展現“三星堆”文化的獨特神韻。
文字介紹:北緯30°線,一條看不見的曲線然而卻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經過的是地球上最亮麗、最神奇的風景線: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農架…… 我們不得不驚詫三星堆文化遺址也位于這條神奇的北緯30°線上。
設計3:合作探究
青銅器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討論并概括出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幻燈:夏、商、西周的青銅器特點是什么?(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設計4:自主學習
第一步:學法指導
關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這一內容,結合“問題導讀”欄目的設計,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然后以選擇、填空、列舉等練習形式提出。
第二步:歸納升華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畜牧業和青銅制造業高度發達,我國奴隸制文明出現了輝煌燦爛的景象。教師進一步指出燦爛的青銅文明是廣大奴隸辛勤勞動的結果。
通過欣賞“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設計5:各抒己見
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男孩:我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祖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
女孩:不對!那時候多么殘酷,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我啟發學生指出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3.課堂活動
設計1:課堂感悟
談一談學習本課的感想或啟發。
第一步:學生談論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文明高度發展的表現。
第二步: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經過學生討論,結合圖表,通過推理的方式突破難點,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青銅文明”與青銅制造業的區別。
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鐵器時代
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文化發展階段。當時的青銅器已經滲透到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及商業
之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設計2:史海泛舟
結合課程標準,本欄目設置了請你選擇、知識園地和問題探究等形式新穎的欄目,進行復習鞏固。通過多種活動設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1)請你選擇
(2)知識園地
說一說:本課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銅器的名稱。
(3)問題探究
你能列舉出漢語中有關“鼎”的成語嗎?它的含義是什么?
4.結束語
青銅的發現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每當我面對青銅器,無不從內心深處感到一種震撼:那碩大的形體,顯示了青銅文化的恢宏;那銅綠斑駁的外表,昭示著青銅文化歷史的久遠;那通體所飾的精美圖案,展示著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璀璨。商周青銅器凝聚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構成的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七、說教學手段
本課主要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設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八、說板書設計
采取提綱式板書,便于學生從板書中理解歷史發展的線索和內在聯系,更加條理地梳理本課的主要知識點。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器鑄造業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2.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提煉 “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初步培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3.認識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下青銅文明輝煌燦爛,全面發展;而且一脈相承,源遠流長。感悟到我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從而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本課的重點子目。在處理這一問題時,除應注意講清青銅制造業的特點,還應強調自夏至西周青銅文明的延續性,從而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連續發展這一顯著特征有初步認識。
2.教學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青銅制造業簡單地等同起來。教師應該對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講述。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預習提綱,為學生預習提供依據;整合教材,設計主要環節,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
2.學生:預習教材,完成預習題;搜集奴隸悲慘生活的資料,并排演課本劇《奴隸的一天》和《買賣奴隸》。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設計思路:用教師在故宮旅游自己拍攝的關于一組青銅器的照片配以編鐘的樂曲導入,能將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師:青銅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就叫作青銅時代。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課
1.分組展示,檢查預習
學生:根據預習提綱分組回答問題。教師:進行激勵性評價。
師:大家預習的效果還算不錯。接下來呀,老師向大家推薦值得游歷的幾個地方,到這些地方你會對青銅文明的燦爛有著更深一層的了解。
2.板塊引領,突破重點難點
設計思路:以推薦旅游景點的方式來組織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以圖片和視頻作為學習材料能更形象直觀的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以角色表演的手段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奴隸生活的悲慘。
第一板塊 青銅文明的燦爛
a.推薦旅游第一站:河南安陽
推薦理由: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陽商王大墓(圖片)
師:來到河南安陽,就得說說青銅鑄造業。請大家看這組圖片(出示一組夏商周各代的青銅器圖片,配以朝代和名稱。圖片最后定位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上),哪位同學能根據表格說說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發展情況?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青銅器的發展階段
時期
典型代表
開始出現
──
種類逐漸增多
──
燦爛時期
種類更加豐富
──
師: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時代的兩件青銅器是什么?請在課本28頁最下面寫出來。(學生寫,教師板書強調司母戊鼎這四個字的寫法)。
師:說到這司母戊鼎,那可是舉世聞名!請看紀錄片并思考,回答下列問題。(播放《司母戊大方鼎》)
師提問:司母戊鼎時間?世界地位?司母戊鼎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生根據看到的視頻內容回答)
師:我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值得游歷的地方,這兒有舉世聞名的獨特青銅文化,它可是帶有異域風情呢!
b.推薦旅游第二站:四川成都三星堆博物館
推薦理由:異域風情的青銅文化博物館
師:當前有熱播的一部電視劇《盜墓筆記》,請看片段(播放《盜墓筆記》中關于“三星堆”的簡短部分)
師:拋卻電視劇虛構的成分,請你從名稱、發現地點、典型出土物品等方面來介紹一下這一獨特的青銅文化。(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交流2分鐘,并推選本組的代言人。)
生:從各個角度介紹三星堆文化。
師:青銅制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那這一時期的青銅制造業有什么特點呢?請根據材料回答。(出示文字材料)
生:回答(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等等)
師:除了青銅鑄造外,夏商周還有那些手工行業呢?請看圖片(出示商周時期的瓷器、玉器等一組圖片)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商周時期還有那些手工業比較發達和興盛?這些行業的發展水平怎樣?(學生回答)
師:手工業的發達是以農業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的,夏商周是以農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相當的發達。請你結合教材第27頁倒數第二段大字來說說當時農牧業發達的表現。(學生回答)
師:農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就是生產工具的進步。大家想一想在原始社會人類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銅工具與之相比有什么優點呢?
生:石器。青銅工具要比石器堅硬、輕便、鋒利……
師:人類進入青銅時代的確是巨大的進步。既然夏商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
生:分組討論,回答。
師:青銅文明不僅突出表現在銅器制作工藝上,還表現在手工業、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有學者把人類歷史劃分石器時代、金石并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器制作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階段。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便稱作“青銅文明”。我國夏、商、西周時期正處于青銅時代,處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此時創造的物質文化成就突出,豐富多彩。因而,我們把這一時期文明稱之為“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二板塊 奴隸命運的悲慘
師:夏商周時代的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生產中大量的使用奴隸,那當時奴隸的生活和命運如何呢?請看圖片和文字材料。(出示戴枷鎖的奴隸陶俑、殉葬的奴隸遺骸等圖片,出示安陽商王大墓的文字史料)
師:請再看以下幾位同學的課本劇表演。(學生根據查閱到的資料自行安排角色和臺詞)
學生:表演劇目一《奴隸的一天》和劇目二《買賣奴隸》
師:請大家根據圖片和課本劇歸納奴隸命運悲慘表現,可以分組交流。
生:回答,并體會奴隸生活的悲慘。
教師:命運悲慘的奴隸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有位著名的考古學家說過:“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那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我認為這句話是從不同角度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奴隸制固然殘酷,但這是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出現的必然。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分工,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綜上所述,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這當然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三)知識梳理,回顧總結:(師生共同依據板書來進行回顧)
(四)圖片解說,結束新課(再次播放一組關于青銅器的圖片配《楚商》樂曲)
解說詞:斑斑銅銹,訴說著年代的久遠,那于幽暗中閃光的冷綠,流露出神圣莊嚴,訴說著先祖的智慧果敢,見證著奴隸的命運悲慘,顯示著夏商周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這就是歷史的進步,是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學習歷史一定要一分為二,樹立起辯證的唯物史觀!
(五)課堂檢測,驗收新課
1.我國青銅器最早出現在( )
a.半坡原始居民時期 b.原始社會末期 c.商周時期 d.秦漢之際
2.下列屬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青銅立人像 ③四羊方尊 ④青銅神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是( )
a.中國 b.印度 c.巴比倫 d.埃及
4.夏、商、周時期,社會的主要產業是( )
a.農業 b.青銅冶鑄業 c.畜牧業 d.商業
5.下列食物中,在夏商周時期可能沒有的是( )
a.小麥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6.西周的平民使用農具勞作,關于他可能使用的農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用穿有木柄的骨耜翻地 b.用石鐮收割莊稼
c.用鐵制的犁劃地 d.用青銅農具進行生產
7.燦爛的青銅文明是指( )
a.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
b.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制作超過了原始社會
c.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花紋十分瑰麗
d.夏商周時期十分繁榮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
8.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有許許多多精美奇特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青銅器是( )
a.魚網紋盆 b.青銅面具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9.“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出現,說明我國青銅文化( )
a.水平高超 b.制造業“一枝獨秀” c.分布地區廣泛 d.手工業規模龐大
10.閱讀下列材料:
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當時,鑄造這樣一個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時操作,可見商朝的青銅鑄造業,有多么大的規模了。
請回答:
(1)請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來做什么用的?
(2)除司母戊鼎外,請你再列舉一、二個商周時期我國青銅器的精品。
(3)請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
1.b 2.d 3.a 4.a 5.b 6.c 7.d 8.d 9.c
10.(1)祭祀(2)四羊方尊、青銅神樹、青銅立人像等。(3)工藝高超、分布廣泛、規模龐大等。
五、教學反思
我的理念是“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所以在設計中我盡量把書本上的文字通過多種辦法變得鮮活,比如在導入新課采用分享旅游圖片的方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自主預習、學生查閱資料、預習效果驗收、小組討論、填表、表演課本劇等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啟發引導重難點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小組討論得出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強加給學生。但是考慮到初一新生的學習特點,沒有做到深挖教材,顯得整節課只浮于表層;選擇的歷史圖片略顯單一,學生可能沒有新鮮感,個人認為需要進一步擇優選用,這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10
第一范文23課件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2、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二)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二、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 、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篩選資料的能力;
三、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和考古知識的興趣。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教學難點]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對話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觀看“發布現場福娃動畫宣傳片”導入
師:XX年7月13日,歷史的瞬間變成了永恒的歡樂。北京申奧成功,聚集在中華世紀壇的各界群眾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歡呼。XX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奧成功5周年,同樣的歡樂再次留在人們心中,請同學記住7月13日,XX年7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安陽殷墟獲準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3處世界遺產。大會對殷墟的評價是:與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銅文化、玉器、古文歷法、喪葬制度及相關理念習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國考古學搖籃聞名于世,文化影響廣播而久遠,真實性完整性強,具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良好的管理與展示。河南安陽商代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莊嚴的造型,龐大的體積和神秘的花紋,成為商朝貴族王權與神權藝術的最典型代表,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國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
師:(出示幻燈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司母戊大方鼎的資料)
(先對“青銅時代”進行簡單介紹:)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制作生產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后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請學生介紹)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四個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這些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夸張等藝術處理手法而創造出的一種神秘的動物形象。鼎耳的側面雕刻有兩只相對的猛虎,虎口大張,共銜著一個人頭。這種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無上權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寬大得形似馬槽,人們又稱它為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長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長方形,四柱足中空。紋飾以云雷紋為底紋,耳的外郭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中間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飾獸面紋,下有三道弦紋。腹壁內有“司母戊”銘文。科學家們分析大鼎是采用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塊陶范鑄成。雙耳是先鑄成后再嵌入鼎范內,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鑄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鼎是現存商代青銅器中形體最大、最重的一件,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師:(出示幻燈片──四羊方尊)(提前讓學生收集有關四羊方尊的資料)
生: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尊”是一種盛酒器。尊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數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動于靜。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盡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在尊的頸部飾有蕉葉、夔紋和獸面紋,肩部有4條龍相互蟠纏。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范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后配置在羊頭的陶范內,再合范澆鑄的,如果沒有高超的合范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于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制成,真是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師:(出示幻燈片──三星堆文化)(提前讓學生收集有關三星堆文化的資料)
生:三星堆文化發現于四川廣漢,1929年開始發現。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80年、1986年幾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寶,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銅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說明制作者對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銅神面具、青銅雕像,造型生動,有古蜀人“縱目”的特點(如同戲曲化妝成堅眉豎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銅樹,是祭祀用品,有學者考證它與我國民間習俗“通天樹”或搖錢樹有關。(《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侖出版社XX年版)學者們認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約三千多年,是商朝時候我國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生2:這是1986年在我國四川省成都市東北的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國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軀體修長,身著左衽長袍。青銅人的右臂向上曲舉,左臂向下彎曲,寬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著什么器物。長袍下部雕有饕餮紋,下擺成燕尾狀。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額大耳,耳垂還穿有小孔。腦后垂長發辮,頭戴華麗高冠。雙腳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肅穆莊嚴。據考古學家分析,這個銅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權的巫師。銅像采用分段澆鑄法鑄成,說明這一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師:同學們上網查詢資料都非常詳細,下面請同學們再看一組幻燈片,請同學們說說商周青銅制造業的特點?
生:(自由發言)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范圍廣
師:青銅文化博大精神,源遠流長,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
青銅工藝與我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有什么關系呢?
青銅文化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無法說清她的全部,只能努力地去發掘、去體會、去領悟她的精神。穿越歲月長河,從歷史走來,走進當代,不變的是青銅文明的精魂,不變的是燦爛文明的薪火相傳。
師:除青銅文化外,夏商西周時期的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與學生一起說出)china的意思是中國和瓷器,瓷都是江西景德鎮。
夏商西周時期文明的燦爛,那么此時的經濟發展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夏商西周時期的經濟。
師:夏商西周時期的經濟部門主要是農業和畜牧業。它們的發展表現有哪些呢?
生:(自由發言)
師:(出示幻燈片)
農業:“五谷”已經齊備(品種)
已掌握選種、施肥和治蟲害(技術)
已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工具)
畜牧業:已有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品種)
建有牲畜圈欄(方式)
商業:都城繁榮,交通發達,沿途設有旅店
師: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結合前面老師介紹的“青銅文明”概念,同學們再細細回味!
師:(出示幻燈片)上面我們學習了“青銅文明”的基本內容。請同學們通過圖片更加直觀的認識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明白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的基礎上的。
生: “商朝戴枷的奴隸俑”是1937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1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雙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則雙手被枷在前。這兩個陶俑的出土說明了商代奴隸處境的悲慘。白天,奴隸們在奴隸主的監督下,從事艱苦的勞動;夜晚,為了防止奴隸們逃跑,奴隸主又給他們戴上枷銬。五個奴隸等于一匹馬加一束絲的記載,見于西周中期的一個青銅鼎上。它說明西周奴隸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商朝奴隸主對奴隸剝削壓迫的另一個表現是:奴隸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殺大量奴隸作祭品,稱為“人祭”“人牲”。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活埋,稱為“人殉”。河南安陽侯家莊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時的人牲,總共約三百人。
師:直觀的表白,那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生:(自由發言)
師:這是從不同角度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奴隸制固然非常殘酷,但這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出現的必然。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大量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剩余產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綜上所述,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這當然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師:(小結)青銅文明不僅突出表現在銅器制作工藝上,還表現在手工業、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有學者把人類歷史劃分石器時代、金石并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器制作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階段。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便稱作“青銅文明”。我國夏、商、西周時期正處于青銅時代,處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此時創造的物質文化成就突出,豐富多彩。因而,我們把這一時期文明稱之為“燦爛的青銅文明”。
課后小練:
1、1999年以中國政府的名義送給聯合國一個“世紀寶鼎”;在XX年中央電視臺聯歡晚會上,全國56個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鄉的土倒在同一個鼎里,寓意56個民族是一家;在中國的成語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說法。想一想,為什么中國人從古到今都重視“鼎”?
2、識圖題:讀下圖然后回答問題(反映的是西周時的情形)
①填出圖中a、b兩處的算術運算符號。
②圖中反映的是西周時的什么情況?這種情況說明了什么實質性問題?
③圖中所反映的情況 必然會導致什么結果?這種現象和結果之間的關系說明了什么歷史結論?
<
《燦爛的青銅文明》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和和能力
1.比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器鑄造業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農業、畜牧業發展的狀況;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生活。
2.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了解奴隸的悲慘生活,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的殘酷剝削的基礎上,從而培養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來揭示奴隸制文明本質及全面認識歷史發展過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多媒體演示: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眾多的青銅器,使學生對青銅器有切身的體驗與感知;并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青銅器制作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夏、商、西周青銅器“工藝高超”的理解。
2.分組討論:通過分組,使組與組之間在學習方面展開競爭;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交流學習中探究知識,獲得知識。
3.角色扮演:指導學生搜集資料,編寫歷史小劇本。通過表演,加深學生對奴隸悲慘生活的認識。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透過奴隸的悲慘生活這種歷史現象觀察出奴隸的悲慘命運和“燦爛的青銅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得出“燦爛的青銅文明”主要是由廣大的奴隸所創造出來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夏、商、西周時期奴隸制下青銅文明輝煌燦爛,全面發展;而且一脈相承,源遠流長。
2.感悟到我國歷史文化的悠久,從而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過合作學習,角色扮演等形式,學會互相幫助,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教材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
1.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教學對策: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介紹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導學生歸納出當時青銅鑄造業是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規模大,工藝精美,分布廣泛的特點;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西周可燒炭火青銅器、商朝銅爵、銅鏡等,引導學生歸納出當時青銅器具有應用普遍、品種繁多的特點。并通過介紹夏至西周青銅鑄造業發展過程,引導學生歸納出青銅文明具有一脈相承,延續性的顯著特征。
2.難點:青銅文明的概念、表現;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青銅文明的關系。教學對策:通過介紹夏、商、西周陶瓷業、玉器制造業等手工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農業和畜牧業、商業的進步表現,引導學生得出青銅文明不僅僅表現在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青銅器鑄造業的興盛上,還表現在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發展進步上。這為后來介紹青銅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鋪陳。
教學方法
分組導學,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教師活動:
1.查找相關圖片資料 2.制作cai課件
學生活動:
查閱奴隸社會的相關資料,了解奴隸的悲慘境遇,醞釀角色。
師生活動:
課外閱讀歷史教材,審閱同學們編寫的小劇本,提出修改建議。
教學資源
① 書籍:《課堂--與案例》、《中國歷史》第一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教版)、《中國考古學通論》(河海大學出版社出版)
② 參考網絡網址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天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中國文物之門)
(國學網.古蜀王國的圣地三星堆的文物鑒賞)
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文明”一詞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程度,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在青銅器制造工藝上。
(多媒體演示)司母戊鼎圖片。
教師針對圖片提問:同學們,我們看的圖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長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當時 鑄造這樣一個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時操作呀?可見商朝的青銅鑄造業,有多么大的規模了!
教師引導:剛才,我給大家講了在夏、商、西周時期社會發展進步突出表現在青銅器制作工藝上。現在請大家很快的瀏覽一下課文小標題,想一想青銅文明還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還表現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方面。
教學過程
分組導學
根據課文內容,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每四人一小組。第一大組閱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這一目的內容;第二大組閱讀“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一目內容。請同學們邊看書邊思考屏幕上給出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
第一大組問題
1. 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業?
2. 青銅器制造業發展演變的過程?
3. 青銅器制作有何特點?
第二大組問題
1. 夏、商、西周農業發展的表現?
2. 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教師過渡:現在我們看第一大組的同學如何解答第一大組問題。
教師提問:青銅器制造業的特點?
特點之一:生產規模大
(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圖片
特點之二:工藝精美
(多媒體展示)
青銅農具:銅鏟(商)、銅 (西周)
青銅兵器:玉援銅內戈(商)、銅劍(西周)
青銅用具:銅爵(商)、銅鏡(商)
特點之三:品種繁多,應用普遍
(多媒體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并簡介圖片
教師提問: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處?
學生回答: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
教師引導:這說明我國青銅制造業不僅僅分布在商周統治中心地區。在西南等邊遠地區青銅制造業照樣盛行。這說明當時青銅制造業還有何特點?分布怎樣?
特點之四:分布廣泛。
教師過渡:夏、商、西周的手工業,除了青銅鑄造業之外,當時的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發達。(教師簡單提一下陶和瓷的區別,稍作講解陶瓷業和玉器制造業)
教師引導:那么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表現如何呢?請第二組同學概括一下。
農業發展表現:
1.商、西周時“五谷齊備”
2.技術改進:選種、施肥、治蟲害
3. 生產工具改進:西周開始使用青銅農具
畜牧業發展表現:
1. 品種繁多:馬、狗、牛豬等
2. 牲畜圈養
3. 牧場放養(規模大)
判斷題:青銅文明就是青銅器工藝高超。
教師引導:上節課我布置同學們搜集了有關奴隸社會及奴隸悲慘生活的資料。現在我請一些同學來演繹奴隸的悲慘生活。
(多媒體展示同學們編的小劇本)
場景一
學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師完成):奴隸一天的勞動開始了。
奴隸主:(不停吆喝)快起來!快起來!(打開奴隸枷鎖)把地里的肥給我施了,才能吃飯。(隨著“啪”一聲鞭響,奴隸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隸身上)叫你快點,你不聽!(呵斥)
奴隸:(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會兒)
奴隸主:快給我干活,想偷懶。(劈頭蓋臉一鞭子打下去)
奴隸:(眼睛被打中,捂著眼睛叫疼)
奴隸主:(罵罵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隸被一一帶上枷鎖,關了起來。
場景二
商人:快來買,快來買。這里有五個奴隸,三個大的,二個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隸。快來看呀,快來買。
奴隸主:(牽一匹馬來,馬上背著一束絲)這些奴隸值多少?
商人:不貴,兩匹馬。
奴隸主:太貴了,一匹馬+一束絲,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隸主回到了家中。
奴隸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個奴隸殺死了,正好用來做貢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開始。(奴隸主一一把其中三個奴隸殺死)
旁白:一個月以后,奴隸主死去。
奴隸主兒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兩個奴隸活埋作陪葬品。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奴隸的悲慘生活的表現:
a) 進行繁重的勞動
b) 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 隨意轉讓和買賣
d) 進行人牲和人殉
教師過渡:在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奴隸,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是誰主要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奴隸的悲慘生活與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教師總結:夏、商、西周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但這些發展和成就,都離不開奴隸們的辛勤勞動。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隸們創造的。
教師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五課叫“燦爛的青銅文明”。青銅文明不僅突出表現在銅器制作工藝上,還表現在手工業、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有學者把人類歷史劃分石器時代、金石并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青銅時代就是人類使用青銅器制作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質文化階段。而在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便稱作“青銅文明”。我國夏、商、西周時期正處于青銅時代,處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此時創造的物質文化成就突出,豐富多彩。因而,我們把這一時期文明稱之為“燦爛的青銅文明”。
提示和建議
教師簡單說明“文明”的概念,使學生對“文明”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導入框中的內容。
教師啟發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教師引導好學生并及時表揚表現好的同學。
教師分組時,可使第一大組人數稍多一些。問題可逐一快速跳入,以便引起同學們注意。
教師應強調當第一大組同學回答問題時,第二大組同學邊看書,邊思考第一大組問題。同理,當第二大組同學解答第二大組問題時,第一大組同學要思考解答第二大組問題。
學生看書5分鐘,每一小組討論2分鐘。
學生紛紛舉手,第一大組1、2兩小題很快答出。教師對表現好的小組不失時機進行表揚。
教師在學生回答好2小題時,及時引導學生得出青銅文明一脈相承,具有延續性的特點。
學生從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紹很容易得出特點一。學生講解說明四羊方尊圖片,教師稍作引導,不難歸納出特點二。教師分層次展示圖片并讓學生看課文中的西周燒炭火的青銅器,引導學生得出特點之三。呈現圖片要求速度適中。圖片呈現后及時關閉窗口。學生在引導下很容易得出特點之四。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屏幕一一打出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表現。
教師在學生判斷的基礎上及時總結 :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不僅僅表現在青銅制造業的興盛上,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共同形成了這一時期燦爛的青銅文明。
時間控制為8分鐘,控制好場面。為表演順利完成,打出同學們編的臺詞、場景說明,以便學生表演時參照。。
學生背上貼一“馬”字,紙條撕成帶狀為“絲”。學生表演時加入表情和動作。
教師及時點評同學們的表演。
教師引導同學描述奴隸的悲慘生活。
學生討論3分鐘。
教師在學生討論回答后及時總結。
教師總結時,用多媒體演示出本課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