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教學設計思路】
中國古代史以中華文明為基本內容,而青銅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課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展現了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聲音、圖片、影像和文字資料,豐富教學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動腦、動手參與自學、討論、練測等學習活動中,并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欣賞聯合國“世紀寶鼎”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的禮物--世紀寶鼎。這個大型青銅器,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杰作。你知道嗎?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時期的大鼎為范本設計制造的。讓我們共同走進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講授新課
設計1:導學提示
第一步:圖片賞析
請同學們欣賞商周時期青銅器圖片,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第二步:問題導讀
閱讀課文第一目內容,并思考:
1、青銅制造業開始于: 。
2、青銅制造業鼎盛于: 。
3、青銅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銅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這個時期, 的制造也很興盛。
設計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圖文資料,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欄目錄像資料,展現“三星堆”文化的獨特神韻。
文字介紹:北緯30°線,一條看不見的曲線然而卻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經過的是地球上最亮麗、最神奇的風景線: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農架…… 我們不得不驚詫三星堆文化遺址也位于這條神奇的北緯30°線上。
設計3:合作探究
青銅器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討論并概括出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夏、商、西周的青銅器特點是什么?(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設計4:自主學習
第一步:學法指導
關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這一內容,結合“問題導讀”欄目的設計,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然后以選擇、填空、列舉等練習形式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