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為一家教學示例
教學重點 吐蕃的發展及其與唐朝的友好關系
教學難點 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政策具有比較開明的色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指導看圖:22頁的“文獻資料”和插圖《大昭寺》,講解:本課課題的出處就在這句話里。它說明當時的“吐蕃”與唐朝就是外甥與娘舅的關系,已經和平地融合成一家人了(和同為一家)。不但吐蕃如此,其他幾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也是這樣。所以,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副板書并指出)“可汗”是少數民族首領的尊稱,“天可汗”就是各民族共同首領的尊稱了。
設問過渡:唐太宗得到各族人民一致擁戴的原因何在?(一方面因為他的統治被稱作“貞觀之治”,另一方面因為他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比較開明,使得大家心悅誠服。)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學生閱讀20頁“導入框”內容和第一段課文,“動腦筋”回答:
1、 唐太宗的話是什么意思?(過去的統治者只重視中原漢族,輕視邊疆的少數民族。我與他們不同,我對各民族一視同仁。)
2、 唐太宗的話體現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3、引導學生小結:唐朝政府通過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形成了融洽和諧的民族關系,從而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對于我們祖國和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學生閱讀21-22頁 本目課文、插圖和25頁“自由閱讀卡”,思考下列問題,先劃書,后回答:
1、 根據21頁“動腦筋”:藏族與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生活在青藏高原,種植青稞和小麥等作物,飼養牦牛、馬等牲畜,冶鐵和紡織水平高,能歌善舞。)
2、 松贊干布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仰慕中原文明)
3、 唐太宗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要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密切唐蕃關系。同時也因為松贊干布年輕有為,值得信賴。)
4、 文成公主為什么受到藏族人民的喜愛?(她是個有才識的女子,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帶到吐蕃,為藏族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5、 根據22頁“動腦筋”:你能幫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情?(傳授內地的歷法、繪畫等文化,傳播內地的平整土地、種植蔬菜、養蠶繅絲、紡織刺繡、房屋建筑等生產技術,還可以幫助松贊干布管理文書奏章等。)
6、 根據25 頁“活動與探究•2”觀看書前彩頁《步輦圖》,指出唐太宗和祿東贊,分析他們的心情。(祿東贊有些緊張,神態十分恭敬,說明他對求婚這件事十分重視,生怕遭到拒絕。唐太宗則很安詳,說明他已胸有成竹,準備答應吐蕃的求婚。)
7、 學生閱讀25頁“自由閱讀卡•最初的布達拉宮”,思考回答:這座宮殿的修建,說明藏族人民什么樣的情感?(信仰佛教,尊重文成公主。)
8、 尺帶珠丹“和同為一家”這句話說明了什么歷史現象?(唐朝與吐蕃的關系日益密切。)
回紇的勃興
學生閱讀22頁的課文、觀看插圖,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標注,并回答:
1、 回紇是今天什么民族的祖先?(維吾爾族)唐玄宗曾經封他們的首領什么稱號?(懷仁可汗)
2、 后來回紇改名為什么?(回鶻)
3、 完成24頁“練一練”:(應選b——回鶻)
“車書本一家” 和 蒼山洱海間的南詔
學生閱讀23-24頁的課文、觀看插圖,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標注,并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