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通用3篇)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篇1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學習目標】
1、司母戊鼎(∨)
【知識梳理】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 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
2、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 和四羊方尊。
3、與商周同期,我國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出土了大量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等,這就是舉世聞名的“ ”文化。
4、夏商周的陶瓷業也很發達,最早在 朝就有燒制原始青瓷的瓷窯。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 的國家。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1、農業:后代成為“五谷”的農作物, 時期已經齊備。農業上已知道 、 和 。
2、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 朝時都已經有了,還建有 。
三、奴隸的悲慘生活
1、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 階級和 階級的矛盾。
2、最能體現奴隸生活悲慘的是奴隸主用奴隸做 和 活動。
【自主檢測】
一、選擇題
1、歷史文物是后人了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通過下圖文物,我們可以了解哪一時期的歷史( 。
。ㄋ难蚍阶穑 (司母戊鼎)
a.商朝 b.秦朝 c.西漢 d.東漢
2、下面各項中,最能反映我國古代青銅工藝水平和成就的是 (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馬俑 d.敦煌莫高窟
3、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4、下列關于西周農業情況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五谷”齊備 b.知道治蟲害 c.知道選良種 d.使用牛耕
5、著名的司母戊鼎因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這三個字在當時應該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
6、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我國最早出現瓷窯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二、非選擇題
1、寫出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時代的兩件青銅器的名稱。
【拓展視野】
1.(08福建泉州卷)下面各項中,最能反映我國古代青銅工藝水平和成就的是( )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馬俑 d.敦煌莫高窟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知識梳理】
一:原始、商朝、司母戊鼎、三星堆、商朝、瓷器
二:商周、禹、選種、施肥、治蟲害、商周、牲畜圈欄
三:奴隸主、奴隸、殉葬品、祭祀
【自主檢測】
選擇題:a.b.b. d. b.b.
非選擇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拓展視野】b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篇2
第6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
2)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3)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實物模型及相關圖片,結合資料具體分析其鑄造過程和特點,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直觀認識。
2.情感和能力目標:
1)思考討論“為什么夏、商、西周會出現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在討論中理解“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歷史發展的進步”這一重要結論。
2)通過學習本課,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重點難點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內容。
難點: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小組合作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即在上一節課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積極努力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教師課下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教師課堂上播放有關視頻,體會夏、 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學法指導
1.歸納法
。1)表格歸納法
通過表格,歸納出夏、商、西周手工業部門及發展水平等基本信息。通過歸納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我國發達的手工業不僅是青銅制造業“一枝獨秀”,而且是全面發展。
類別 發展水平 代表作品
青銅鑄造業 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其工藝技術處于當時世界前列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陶瓷業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玉器制造業 玉器雕刻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 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2)圖示歸納法
對于“燦爛的青銅文明”的理解可以采用下圖,通過圖示可以直觀感受到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情況,形成對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完整印象。
2.知識網絡學習法
通過知識網絡,有機串聯本課所學重點知識,既直觀清晰又便于理解記憶。如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可以采用下圖來突出其發展過程和分布的廣泛:
黃河流域:
3.讀圖學習法
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本課涉及內容距今年代遙遠,但插圖、照片較多,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因素輔助學習,會讓我們獲取很多有效的信息。如觀察《司母戊鼎》圖和《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圖》,會讓我們感受到其高超的工藝和規模的龐大,觀察《四羊方尊》圖可讓我們感受到其工藝的精美,觀察《商朝戴枷的奴隸俑》《殉葬奴隸遺骸》,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之上的。
一、引導探究,導入新課:
采用故事導入法。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司母戊鼎的發現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想一想,商朝為什么能夠制造出這么大的青銅器?我們為什么把夏商周時代叫做青銅時代?我們這一課所講的“燦爛的青銅文明”又是指什么?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具體內容。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第一部分)
閱讀課文“青銅器的高超工藝”部分,大字部分細讀,小字部分快讀,在課文上做出相應標記。
自學探究一: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33頁第一段分別說出以下知識:
1.哪個王朝是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
2.著名的青銅器有哪兩個?
3.這些青銅器的主要的用途是什么?同時期還有什么文化?
。ǚ纸M討論,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及時鼓勵和評價)
教師出示圖片: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立人像。
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西周青銅器種類更加豐富,大量用于祭祀。
隨堂檢測一:閱讀課本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在______(時期),我國已經出現青銅器。____(朝代)是我國青銅器的燦爛時期,著名的青銅器有____和______。
2.與商周同一時期,我國西南地區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___文化。主要類型有____、____、____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矚目。
3.除青銅鑄造外,夏、商、西周還有___、___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___的國家,商朝時期,就有燒制____的瓷窯。
教學過程(第二部分)
自學探究二:
1.“五谷豐登”的五谷什么時候齊備的?那時候,陶瓷業、玉器制造業,農業,畜牧業,有什么發展呢?
教師引導:前面學習了商周青銅制造業的內容,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歸納除青銅制造業外,夏、商、周手工業的其他門類。
。▽W生看書、思考……)
2.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主要表現在什么繁榮上?
。ńY合學法指導進行分析與探究)
隨堂檢測二:閱讀課本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夏、商、西周是農業為主的社會,農牧業已經相當發達,主要表現有:
。1)后代稱為___的農作物,商周時期已經齊備;
。2)農業上已經知道___、___和___;
。3)西周已經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進行農業生產;
。4)今天____的主要品種,商朝時都已經有了,還建有牲畜圈欄;
(5)商朝王室和貴族還有專門的牧場。
2.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___文明。
教學過程(第三部分)
自學探究三:奴隸社會地位最低的是什么人?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出示:商朝的玉虎和玉象。
問題激發: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造者?使學生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從而導入:奴隸的悲慘生活。
閱讀課文“奴隸的悲慘生活”部分,大字部分細讀,小字部分快讀,在課文上做出相應標記。
由學生描述奴隸的悲慘生活,并閱讀35頁小字部分。
隨堂檢測三:閱讀課本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奴隸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殺大量奴隸做___,奴隸主死了,還要把奴隸殺死或者活埋,做___。
三、學生口述學習本課的收獲。由學生說出,并有兩名學生板演。
四.教師反饋與點撥、師生小結。
進一步對本節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剖析:
1.青銅藝術的含義:主要指的是夏商周青銅器造型及青銅器上的花紋。
2.正確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
(1)青銅時代:它是指制造和使用青銅工具、用器、兵器為主的人類物質文化階段,這種分期法主要用于考古學,它介于“銅石并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我國青銅時代經歷夏、商、西周、春秋和戰國,大約15XX年。其中商和西周是青銅器繁盛時代。青銅器是人類技術史上的巨大飛躍,表明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2)青銅文明:青銅文明它不是青銅器,也不是青銅制造業,它是青銅時代人們所制造的物質文化,所以稱為“青銅文化”。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達標(小組交換矯正、評價)
。ㄒ唬┻x擇題
1.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 )
a、商朝 b、西周 c、夏朝 d、堯舜禹時期
2.下列哪一個不是“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代表( )
a、青銅面具 b、大型青銅立人像 c、司母戊鼎 d、青銅神樹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b、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c、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d、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青銅器文明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三個朝代 b、“五谷”農作物,商周已經齊備
c、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四羊方尊 d、青銅神樹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
。ǘ┖喆痤}
1.我國青銅文化燦爛時期是什么時候?最著名的兩件青銅器是什么?
2.與商周同時,在成都平原盛行著什么文化?青銅器主要類型有哪些?
3.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是哪個?
4.我國的青銅文明時期主要包括哪幾個朝代?
七、分層作業
a、鞏固本課所學的知識。(全體學生)
b: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膠泥,模仿商周青銅器做一件器物。(非計算機輔助教學班)
c:1999年中國以中國政府的名義送給聯合國一個世紀寶鼎;在XX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全國56個民族的代表把自己家鄉的土,都倒在同一個鼎里,寓意56個民族是一家,永不分離。在中國的成語中有“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的說法。為什么中國人從古到今,都這么重視鼎?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小組,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資料,并結合上述材料,合作寫出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計算機輔助教學班)
d:預習作業:(全體學生)
掌握以下內容: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這一時期由哪些著名霸主,著名戰役有哪些,這兩個時期戰役的性質有什么不同,戰國七雄是哪七個。關于這一時期的成語故事你知道多少,能口述出來嗎?
板書設計
6、燦爛的青銅文明
陶瓷業
青 青銅鑄造( “三星堆”文化)
銅 農業 玉器制造業
文 畜牧業
明 手工業
第5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篇3
【教學設計思路】
中國古代史以中華文明為基本內容,而青銅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課以司母戊鼎等為例,介紹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展現了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聲音、圖片、影像和文字資料,豐富教學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積極動腦、動手參與自學、討論、練測等學習活動中,并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欣賞聯合國“世紀寶鼎”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國人民贈送的珍貴的禮物--世紀寶鼎。這個大型青銅器,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綠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聯合國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紀,底座上飾56條龍,象征華夏的56個民族都是龍的傳人。整個寶鼎造型古樸、工藝精湛,堪稱宏偉杰作。你知道嗎?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時期的大鼎為范本設計制造的。讓我們共同走進燦爛的青銅文明時代,學習第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
二、講授新課
設計1:導學提示
第一步:圖片賞析
請同學們欣賞商周時期青銅器圖片,體會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第二步:問題導讀
閱讀課文第一目內容,并思考:
1、青銅制造業開始于: 。
2、青銅制造業鼎盛于: 。
3、青銅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銅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發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這個時期, 的制造也很興盛。
設計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圖文資料,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河南農民發現司母戊鼎的經過,引起學生對青銅器的興趣,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講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煉過程,使學生對當時青銅制造業的高超水平有進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欄目錄像資料,展現“三星堆”文化的獨特神韻。
文字介紹:北緯30°線,一條看不見的曲線然而卻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經過的是地球上最亮麗、最神奇的風景線: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農架…… 我們不得不驚詫三星堆文化遺址也位于這條神奇的北緯30°線上。
設計3:合作探究
青銅器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在學習前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深入探究,討論并概括出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夏、商、西周的青銅器特點是什么?(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分布廣)
設計4:自主學習
第一步:學法指導
關于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這一內容,結合“問題導讀”欄目的設計,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相互交流,然后以選擇、填空、列舉等練習形式提出。
第二步:歸納升華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畜牧業和青銅制造業高度發達,我國奴隸制文明出現了輝煌燦爛的景象。教師進一步指出燦爛的青銅文明是廣大奴隸辛勤勞動的結果。
通過欣賞“商朝戴枷的奴隸俑”“人牲”“殉葬”或安陽商王大墓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夏、商、西周奴隸制的殘酷、野蠻的本質,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高度發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基礎上這一歷史結論。
設計5:各抒己見
有位著名考古學家說:商代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
男孩:我認為考古學家說得很對。這是祖國歷史上的一個光輝時代。
女孩:不對!那時候多么殘酷,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指出商代文明較全面地體現了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因此可稱得上是“燦爛的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三、課堂小結(反思完善)
設計1:課堂感悟
談一談學習本課的感想或啟發。
第一步:學生談論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文明高度發展的表現。
第二步:教師提出問題:“既然夏、商、西周時期,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么要以‘青銅’作為當時文明的象征呢?”經過學生討論,結合圖表,通過推理的方式突破難點,深入淺出地解釋“青銅文明”的概念,讓學生理解“青銅文明”與青銅制造業的區別。
設計2:史海泛舟
本欄目設置了請你選擇、知識園地和問題探究等形式新穎的欄目,進行復習鞏固。通過多種活動設計,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
(1)請你選擇(略)
(2)知識園地
說一說:本課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銅器的名稱。
。3)問題探究
你能列舉出漢語中有關“鼎”的成語嗎?它的含義是什么?
四、結束語
青銅的發現的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每當我面對青銅器,無不從內心深處感到一種震撼:那碩大的形體,顯示了青銅文化的恢宏;那銅綠斑駁的外表,昭示著青銅文化歷史的久遠;那通體所飾的精美圖案,展示著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璀璨。商周青銅器凝聚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構成的青銅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