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水而居(通用2篇)
傍水而居 篇1
第四單元第三課 第一課時
一、 教學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太湖流域人們的生產、生活與水的密切關系。它是學好第三課至關重要的第一節課,它右可以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本課的知識結構為:
農業以及其他行業發展
太湖流域 城鎮的興起和發展 水
建筑與居民的生活
今日太湖流域的發展
2、課程標準
能根據資料和圖片描述、分析“水”對太湖流域生產、生少的影響。
通過對太湖流域的形成、發展、人們生產和生少特點的分析,理解它們與“水”的密切關系。
能根據相關資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現狀或家鄉的現狀及其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自己對這些問題的設想。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太小朋友流域的人民生活、生產及城鎮的發展與水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以“水”為主要線索貫穿始終。
4、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探究性教學的方式,即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求索—問題的解決—問題的延伸和發展—新問題的提出等。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選擇的教學策略有:愉快教學策略,如利用歌曲創設情境,設計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愉快導課;置疑策略,緊扣教學主線,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思、質疑;遷移和擴容策略,在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網絡的同時,要促進外在教學向學生個體內化,從而成功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擴容。
5、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太湖流域的有關圖片,反映太湖流域發展近況和太湖流域水資源的現狀的資料,中國著名水鄉烏鎮、周莊等有關音像材料或圖片。
學生準備:組織學生課前開展對家鄉水的考察、調查或水樣的采集。
二、 教學流程整體構架
展示圖片觀察思考----師生共同講座分析----展示圖片觀察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住處交流加深了解
三、 學與教的過程
播放:歌曲《太湖美》片段。
問:這首歌曲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色?
太湖美嗎?美在哪里?
為什么說太湖的“水”美?
承轉:今天,我們就一起到與水息息相關的太湖流域支走一走,看一看,進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產等。
展示:《太湖流域圖》。
問:大家數一數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河流、湖泊?
總結:通過同學的發言,我們右以看出太湖流域具有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的特點。總之,水多。
問:大家看看圖中有一條比較特殊而非常有名的河流,它是哪條河流?
你們知道京杭大運河專心起于何處?通往何處?是誰修建的?有什么意義?
展示:京杭大運河的相關材料。
總結:由此可以看出,太湖流域城鎮云集。
問:那么,太湖流域城鎮的出現和發展與密集的水網有什么聯系?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回答問題。
展示:《水鄉景觀圖》或相關圖片。
問:水鄉建筑有何特點?這樣的建筑與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樣的關系?
歸納:由此可見,水鄉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太湖流域的城鎮“因水而生”,是水孕育了城鎮。
承轉:下面進入信息交流五一節,同學們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材料,說一說“今日太湖”。
問:太湖流域何“喜”之有?
太湖流域何“愁”之有?
閱讀完上述材料后,你想到哪些問題?
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引導:一要引導學生形成太湖流域“因水而興”、“因水而危”的意識;二要引導學生由太湖流域的現狀想到自己家鄉的水的現狀;三要適時展示礦泉水或學生采集到的當地的受污染的小學校,同時請學生品嘗和談談喝與不喝的感想,引導學生樹立愛水、節水、護水的意識并付諸行動。同時可以將“家鄉水”這個問題作為課后社會調查作業,進一少展開調查和探究。
承轉:在了解了太湖流域的有關情況后,我們一起來關注我們自己的家鄉。
問:我們的家鄉有哪些河流、湖泊?
家鄉水為家鄉人民帶來什么好處?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為此做些什么?
敘述:最后,我想請每位同學用一句話概括今天上課所學的內容或說出你最大的感受。
總結:大說得都非常好。教師也想用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這堂課,那就是,讓“生命之水”常流,讓“水之故鄉”常青。
四、問題研討
本課的教學應緊緊扣住“孕育”二字,圍繞“水”這一主題,突出水鄉城鎮的形成、特色、發展與水之間的密切聯系,把現象的描述、分析與其背后的自然原因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體現出區域的生產和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儲存關系,進而反思區域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傍水而居 篇2
第四單元第三課 傍水而居第二課時
一、教學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節課學習的“耕海牧魚”和“水上都市”是繼“水鄉孕育的城鎮”這一內容之后,又一與“水”有著密切關系的內容。“水鄉孕育的城鎮”中的水是淡水,而“耕海牧魚”和“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傍海而居的城鎮人們的生產與生活。“耕海牧魚”描述的是國內水鄉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水上都市”描述的是國外的水鄉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所以要比較全面地了解水鄉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本節課的內容是不可缺少的。
2、課程標準
通過資料、圖片、角色表演等,了解大魚島村、“水城”威尼斯的過去和現在。
通過分析大魚島村的發展以及威尼斯的過去、現在、將來,體會傍水而居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與“水”之間的密切關系。
能通過對“水”在人們生活與生產中的下面和負面作用的認識,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設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大魚島村和威尼斯的過去、現在、將來與“水”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以“水”貫“史”。
4、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角色扮演與問題探究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運用角色扮演的愉快教學法,導入新課和課中激趣;用反常規教學法,給出結論,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證明結論,形成新的思考;用自學合作式的講座法和師生對話法,理解掌握重點、難點;運用矛盾策略,探究“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危,因水再興”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5、教學準備
相關投影圖片、學生作品、學生主持的小節目和課前的操練。
二、教學流程整體構架
角色扮演導入新課----以圖為載體聯系分析----角色扮演提出問題----合作討論探究解決----教師小結布置作業----課后作業作品交流
三、學與教的過程
敘述:同學們,今天我們請來了兩位嘉賓,我想請他們給大家談談他們自己的家鄉。其中一位來自國內,一位來自國外。
一名女生扮演成漁村的小姑娘,講述家鄉大魚村。
展示:《中國政區圖》和《大魚島村平面圖》。
問:下面我們帶著問題一起到大魚島村去做客。然后說一說大魚島村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
大魚島村的地理條件非常優越,正是因為它有著提天獨厚的條件,吸引著大量的客商來島辦廠發展,這里的工廠在改革開放后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那么,請大家統計一下圖中大魚島村有多少座工廠?它們分別是干什么的?
大 魚島村的這些工廠都與什么行業有關系?有著怎樣的關系?請以四人為一小組,針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學生合作探討后回答。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分析思考。
問:除以上同學們講的這些工廠外,圖上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存在有什么價值?
承轉:我國的海洋水產業除海洋捕撈外,還有海水人工養殖,中國是世界第一水產大國。海洋捕撈可分近海捕撈和遠洋捕魚。中國近海有東海漁區、南海漁區、黃海漁區和渤海漁區四大海洋漁區。大魚島村屬于黃海漁區。
問:根據前面的學習,請同學位歸納比較一下大魚島的現在與過去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學生可從住房、生活、生產方式、生產規模、生產能力、思想觀念等方面回答。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保護和科學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等方面來分析理解“休漁期”的政策,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總結:總而言之,大海有無盡的寶藏,大海是財富的源泉。靠海的漁民熱愛大海,保護海洋,以一業帶百業,以興一業而興百業。大魚島村的所在的人們都在不停地努力著,日子過得越來越經紅火。我們希望大魚島及所有海的兒女能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承轉:接下來,我們有請另一位嘉賓!
學生扮演成外國老人,講述馬可•波羅在中國的生活經歷的片段。
問:請同學們帶著威尼斯為什么“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危,因水再興”這個問題,自學課本相關內容并展開小組討論。
問:那么,關于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危,因水再興”的說法是否存在矛盾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水對人們生產和生活既有下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必須合理、科學地利用水資源,積極有效地保護水資源。
小結:從同學們的討論和回答中,我們深深感到威尼斯確實“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因水而危”,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威尼斯同樣會“因水再興”。總而言之,威尼斯和水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賦予她“水城”或“水上城市”的美稱。
四、問題研討
本節課的教學比較好地做到四個“有機結合”:把角色扮演和問題探究兩種不同的教學類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激趣和獲取新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觀點、方法的滲透和學習過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課內知識的運用和課外小組合作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且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本課教學中,仍有幾個問題值得探討:一是教學內容較多,課堂如何把握好教學節奏值得探討,如果將此課內容一分為二,教師就可以補充更多的知識和設計更有效的活動;二是課后小組自編報紙的制作,一定要落實、交流,讓每個學生參與,實施成功教育和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