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精選3篇)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發布時間:2023-08-01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精選3篇)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篇1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單元時段】

  從距今約170萬年(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至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

  【單元特點】

  這個單元的內容主要是抓住一個詞——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的。第一部分講的是:舊石器時代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它從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遠古居民,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的元謀人開始,一直講到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的山頂洞人為止。第二部分講的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明,主要介紹了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講的是:傳說時期華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紹了炎帝和黃帝時期的一些故事。

  【內容標準】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為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的材料綜合起來,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之間的關系。

  【課時】4課時

  【課型】知新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啟發式教學 、問題式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多種形式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新學期第一課,用導讀結合的方法完成任務。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相關插圖,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的習慣和根據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從而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在“合作與探究”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加深彼此的了解。

  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大家猜謎語:有這樣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請問這是什么動物呢?……

  這種動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看到……人。這是古埃及神話中的妖怪斯芬克司攔路的時候說的謎語。  為什么人會是它所說的這種樣子呢?其實很簡單,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是爬的,長大后就站起來了,用雙腿走路,老的時候走不動了,往往要用拐杖,于是就變成了三條腿。今天我們這節歷史課就是關于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的。

  每個人都有尋根性,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樣的人。例如我,我姓宋,我的祖先是誰呢?是商朝紂王的哥哥微子啟。

  你們知道自己的祖先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查查。每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相信是可以查到的。但是中國最早的人,他們的父母是誰呢?難道真的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嗎?

  在關于人類的起源的問題上,中外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同學們知道哪一些?(上帝造人、女媧造人……)

  的確,這兩種傳說是流傳最廣的傳說。但人真是這樣由神造出來的嗎?那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屏幕展示:人的頭像和猩猩頭像

  指導觀察:人與猩猩在外貌上非常相似,而且據科學家檢測人與猩猩的基因只有2%的差別,那么人會不會和猩猩有著共同祖先呢?學完這節課相信大家就會很清楚了。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快速閱讀課題和三個子目,知道本課介紹了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只是講了三個典型代表: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整體把握本課)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

  播放短片:《人類的起源》,同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捕捉信息,提出問題:⑴人類的起源是什么?⑵在從古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什么是決定意義的一步?⑶究竟是什么創造了人類?

  ⑴古代類人猿⑵直立行走⑶勞動。

  由于自然地理氣候的變化,部分古猿走出了原始叢林,為了生存,他們學會了直立行走,學會了勞動,變成了人。而沒有離開的部分古猿則演化成今天的猩猩。所以我們可以說,人猩同源。

  投影:達爾文和《生物進化論》

  既然人是由古猿演變而來,在我國有很多古代人類的活動的痕跡,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展示遠古人類的分布圖)。那么我國境內最早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出現的呢?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請大家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學生很容易找到:元謀人、我國境內最早、制造工具、用火、距今約170萬年。然后指導學習方法:學習遠古人類一般從以下幾方面來掌握:距今年代、生活地點、生產生活狀況、地位等。強調:能否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許多地方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其中以北京人遺址最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接著,我們就來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二)北京人

  同學自己閱讀課文,歸納出北京人的概況:距今年代、地點、生產生活情況等。

  引導學生看教材插圖,對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么區別?并提示觀察角度:前額、眉骨、顴骨、下額。給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完成。

  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北京人是如何生活的?學生細讀課文,討論歸納出:粗糙的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大屏幕《北京人制造工具和用火情況》提出打制石器與天然石塊有何區別?猜想北京人是如何獲得火的?北京人用火做些什么?根據生活經驗和書上插圖合理想象,相互交流,得出結論:打制石器是人加工的,得到火的途徑有:雷電生火、自然生火、偶然摩擦生火,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 

  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學生想象,小組內交流,小組一名代表發言。提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或按一天時間順序去想象。

  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又生活著一群遠古人,考古學家稱之為山頂洞人。導入第三目:

 。ㄈ┥巾敹慈霜

  出示《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了,有哪些進步?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山頂洞人      

  指導生看書學生合作完成表格,集體訂正。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制造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約70萬—20

  萬年 保留猿的

  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天然火 采集狩獵  群居

  山頂洞人 約3萬年 和現代人

  基本相同 懂得磨光

  鉆孔技術

  人工取火 采集漁獵 懂得

  愛美 氏族

  出示大屏幕片《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問:這說明了什么?通過分析,學生理解: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懂得愛美。

  通過比較可知,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什么是氏族呢?細讀課文,尋找答案。明白“血緣、公有、平等是其特征!

  引導學生看插圖《山頂洞人的生活》,描述山頂洞人的生活特點和情況。

  三、鏈接生活:

  現在動物園里的猩猩、猴子能進化成人嗎?它們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嗎?小型辯論會,引導學生知道:不能,因為沒有了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它們的某些舉動是偶然的,無意識的。

    四、實踐探索:

  課后“活動與探究習題2”,學生動手試著用尖石器割草繩,挖東西,體會原始人的艱難生活。

    五、鞏固練習:

  1、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2、將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的遺址按時間順序由遠及近進行排列,應是怎樣的順序?

  3、課外自由組合成小組,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共同寫一篇關于“猴子能否最終變成人”的小論文或調查報告》

  六、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云南,已知最早的人類,會制造工具

  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山頂洞人:距今約3萬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磨光鉆孔,愛美,

  氏族生活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篇2

  本單元主要講述我國境內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產和生活狀況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歷史遺址、神話傳說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產、生活狀況為線索來講述的。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

  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產狀況以及華夏文明的起源。教學難點為:使學生初步認識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之間的聯系。

  教師在講述時,

  首先,要抓住本單元的線索,即對原始人類的生產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分析講解,以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其次,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如直觀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辯論式教學等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感悟知識,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共3課和一節活動課,每課1課時,共4課時。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2、 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2、 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ㄒ唬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  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后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  人從哪里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 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么人?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么,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樣變為人類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巖漿發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后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采集動物和捕捉動物,并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御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愿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從而由一定的音節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 。語言在勞動之時并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么,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會制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制造工具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并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沒有消失。

  2.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呢?又長什么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后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么,北京人能夠制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里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后,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后,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御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后吹干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布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長什么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采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從活動范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活動范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系,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么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占,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饑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生血腥戰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4) 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例1](學案例2)在學習“北京人”時,有人說北京其實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這一看法,請說明理由。

  [解析]本題圍繞“北京人”是“猿”還是“人”展開命題,實質是考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依據所學知識可以明確:北京人在體態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僅會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還能使用天然火,這是動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應該屬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這一看法。從頭部看,北京人雖然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發育與現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過砸擊、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其他任何動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還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又促進了自身體質的發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點評]本題設計新穎,主要考查學生對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一知識點的理解,以及對北京人體質特征及生活狀況的認識程度。

  [例2](學案例3)火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和動物界分開!比祟悓鸬氖褂媒洑v了怎樣的過程?火的使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題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經歷的過程及其作用。依所學知識可知:人類對火的使用經歷了從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過程;火的使用不僅促進了人的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而且還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

  [答案](1)從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燒烤食物,照明和御寒,還用火驅趕野獸,制造工具;鸬氖褂茫岣吡巳祟愡m應自然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擴大了活動的范圍。因此,火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里程碑,對人類的文明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點評]本題圍繞與人們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火的使用”為中心來命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此題包含兩問:第一問考查人類使用火的進程,第二問考查火的使用對人類發展產生的作用,層次清楚,指向明確。

  (5) 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遠古人類 距今時間 體質特征 生產活動 觀念 社會組織

  元謀人 約170萬年  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 約70萬~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約180XX年 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 懂得愛美 氏族

  [拓展閱讀]           

  如何理解勞動創造人本身的科學論斷

  可以結合從古猿化為先民社會來理解這個論斷。可知古猿在當時他們的生活勞做中通過慢慢地進化,逐漸可以站立起來,直立行走。使得它們的上肢解放出來,這就為從上肢進化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個漫長的生活勞作之后,雙手進化完成。而雙手的進化完成為提高勞作的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雙手的不斷勞作可以促進人腦的進化和發展,之后通過雙手的繼續勞作,人腦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斷的提高,勞動促進人腦的發展,人腦再推動勞動技術的進步,一個循而往復的漫長的歷史過程,逐漸地成就了人類的出現和發展。

  這里還要提到人類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論斷是對人類發展結果的準確定義,也是對人類發展過程的經典描述。

  [點撥導誘]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關于人類起源的經典論斷,它明確指出勞動在古猿想人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v觀人類的發展的歷史,離開了勞動。談不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小就應樹立熱愛勞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努力成為祖國建設合格的人才。

  【資料鏈接】

  鏈接一                        人類起源

  歐洲,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的發祥地。隨著亞非兩地更多人類化石的發現,人類搖籃歐洲說才逐漸退出了舞臺。

  達爾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專著中大膽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此前在1863年,則有人主張人類起源于南亞。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證:1890年,印尼發現了一具頭蓋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類起源南亞說為之一振。1927年,中國發現“北京人”化石,使中亞起源說更加風靡一時。

  但也就從這時起,在南非,在東非,有不下20個地點發現了最早階段的人類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東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具保存40%遺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萬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構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演化體系。于是,全球人類“走出非洲”的學說,一時勃興。

  然而,最能支撐“走出非洲”學說的遺傳學基因測序理論,也廣遭質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所說:“在人的體內,基因序列多達30億,現在的測序,只是抽出其中個別片段分析,概率不過億分之一。”而在我們中國,發現過距今300萬至500萬年間的猿人化石,發現過龍骨坡約200萬年前的能人,發現過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發現過距今約80萬年的陜西藍田人,發現過鄖縣人等距今幾十萬年的直立人,發現過距今二三萬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還發現過距今約1.8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中國起源’自成一體,縱線貫通!”

  迄今為止,科學界仍徘徊在人類起源和進化之謎面前。此時此刻,人們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遠見卓識的科學家們的忠告:

  “亞洲可能充當過人類進化的巨大舞臺,是最古老的人類工業巨大的擴散中心。要想弄清諸如人類起源這樣的復雜問題,離開亞洲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1965年就發現了元謀人,可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門緊閉,國際專家紛紛涌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發現。元謀人的研究,再不能孤軍奮戰了!”

  事實上,近年來亞洲尤其中國,研究者正掀起一場“追趕非洲”的行動,他們的多項發現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亞洲更多新材料的發現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來面目的關于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畫卷將會展現于人們面前!                   (摘自《解放日報》   作者:陳玟)

  鏈接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的發源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龍骨坡巫山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黃萬波研究員認為,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長江流域的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后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一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遠古文明源于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大三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他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龍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類,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萬年,然后依次為藍田猿人、元謀人、約80萬年前的湖北鄖縣猿人、南京猿人、和縣猿人等。

  黃萬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是204萬年前的重慶巫山龍骨坡直立人、115萬-7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直立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直立人、10萬-2萬年前的重慶奉節智人、陜西長武智人、廣西麒麟山智人和重慶巫山河梁智人等人類化石的發現者!蹲匀弧冯s志刊登龍骨坡考古發現的研究成果后,《科學》雜志曾專門就此發表評論,稱“龍骨坡新發現改變了人類演化的歷史”。此前,國外學術界普遍認為,人類來到亞洲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

  位于重慶市巫山縣廟宇鎮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發現于1984年,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一個門齒和一段下頜骨。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的還有巨猿等120種脊椎動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動物116種,有25個屬于新發現的種類。埋藏化石的巖層為砂質粘土夾角礫,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0萬年。龍骨坡遺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經考古學家研究論證,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簡單,代表了200萬年前一種混沌初開的石器工藝,并將其稱為“龍骨坡文化”。

  龍骨坡文化的問世,證實中華大地上200萬年前已經有了人類的足跡,從而把中國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萬年。

  他認為,藍田猿人的故鄉應該在南方,由于氣候變化才逐漸北遷。從長江流域的系列考古發現,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轉的演進。因此,“中國人”的發源地應在長江流域大三峽。

  黃萬波還從地質演變的角度闡述了他的觀點。隨著青藏高原的升起,長江流域大三峽形成了森林河流環境和與之伴生的立體氣候,適合于200萬年來的人類繁衍。龍骨坡的考古發現表明,當時這里是許多動物的避難所,動物的大量繁衍,客觀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腦發育所需的動物蛋白。

 。▉碓矗骸豆饷魅請蟆     作者:張國圣)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篇3

  第 1 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1、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蓡枌W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2、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第 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 3 課 華夏之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閱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采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說,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杰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學資源]結合本課主題自制幻燈片若干張教學掛圖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

  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并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閱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后人為什么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說說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說說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么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說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說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課外延伸:遠古傳說和歷史事實有什么聯系和區別?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P16頁的練一練

  2、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名稱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后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的。

  板書設計:

  堯舜禹

  炎黃戰蚩尤華夏族形成

  禪讓制

  黃帝的貢獻人文初祖

  夏朝

  禹時

  第 4 課 活動課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多媒體資料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通用2篇)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一一學習與探究之三活動目標通過識讀“絲綢之路圖”和最新的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國地圖上能準確地找出絲綢之路的途經路線;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精選3篇)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文景之治”;休養生息政策;王國問題的解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思想教育目標:(1)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西漢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繁榮昌盛...

  •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設計(精選2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諸葛亮的外交政策,進一步提高用歷史唯物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 北方的民族匯聚(通用3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能看圖說出西晉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的名稱及其分布地區,學習試圖的基本技能;通過列舉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 《貞觀之治》教案(通用15篇)

    2貞 觀 之 治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 漢字的演變教案(精選4篇)

    第20課漢字的演變【課程標準】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 演變。【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記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體,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

  • 和同為一家(通用16篇)

    第5課 一、學習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靺鞨、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具^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

  • 封建專制的加強(精選2篇)

    第一節 教學目的:1.基礎知識 軍機處的設置;文字獄2.思想認識軍機處和文字獄是清王朝在政治思想上進一步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3.能力培養① 清朝前期政治的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② 政治特點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

  • 第25課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精選2篇)

    天津市南開中學 王慶民(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 北魏的建立及其統一黃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北朝政權的更替和北周統一北方。...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碰在线播放97 | 国产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www在线 | 经典三级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观看 | 在线一级成人 | 波多野结衣桃色视频 | 性欧洲xxxx| 国产高清女同学巨大乳在线观看 |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 国产性猛交xxxx乱大交小视频 | 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超黄视频 | 日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www.91av在线 |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国产精品理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91中文字幕无线码三区 |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一区最新章节 |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 性一交一伦一视一频 | 99精品视频国产精品 |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 国产成人无码AV麻豆 | 在线播放网站 |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日韩欧洲亚洲美三区中文幕 | 亚洲AV噜噜狠狠网址蜜桃 | 三级黄毛片 | 亚洲AV日韩AV无码蜜臀AV | 沦为公交两奶头春药高潮迭起 |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 | 国产乱人伦偷精精品视频 | 一级中文片| 国产精品草逼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 小荡货好紧好爽A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