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單元時段】
從距今約170萬年(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元謀人)至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
【單元特點】
這個單元的內容主要是抓住一個詞——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的。第一部分講的是:舊石器時代的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它從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遠古居民,距今約170萬年云南的元謀人開始,一直講到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的山頂洞人為止。第二部分講的是:新石器時代的農耕文明,主要介紹了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講的是:傳說時期華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紹了炎帝和黃帝時期的一些故事。
【內容標準】
1、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2、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和史實的區(qū)別。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為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的材料綜合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之間的關系。
【課時】4課時
【課型】知新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啟發(fā)式教學 、問題式教學、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多種形式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fā)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新學期第一課,用導讀結合的方法完成任務。指導學生觀察課文的相關插圖,提示一些觀察的角度和思考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的習慣和根據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能力;在“合作與探究”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加深彼此的了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大家猜謎語:有這樣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請問這是什么動物呢?……
這種動物大家都非常熟悉,每天都能看到……人。這是古埃及神話中的妖怪斯芬克司攔路的時候說的謎語。 為什么人會是它所說的這種樣子呢?其實很簡單,人剛剛出生的時候是爬的,長大后就站起來了,用雙腿走路,老的時候走不動了,往往要用拐杖,于是就變成了三條腿。今天我們這節(jié)歷史課就是關于我們中國人的祖先的。
每個人都有尋根性,都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什么樣的人。例如我,我姓宋,我的祖先是誰呢?是商朝紂王的哥哥微子啟。
你們知道自己的祖先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查查。每人都有自己的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相信是可以查到的。但是中國最早的人,他們的父母是誰呢?難道真的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