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第9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教學目標
要求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李冰與都江堰的修建;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以及封建城市的興起;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歷史作用;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通過講述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變革于經濟發展的關系,從而培養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小結,歸納大變革時期經濟發展的情況以及農業手工業技術的世界領先情況,以培養學生綜合、概況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觀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并結合課文中有關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都江堰的作用,使學生學會利用地圖學習歷史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識圖、用圖的能力。
通過介紹大變革時期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名聞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大變革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最終導致封建制代替奴隸制。而相對優越的封建制度,反過來雙促進了生產力的更快提高,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說明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后的社會制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對商鞅變法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實行了行之有效的變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強的秦國強大富裕起來,為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教學建議
關于“農業的進步”建議教師結合學生的政治課所學的內容,直接點題,指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條件。用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分析一下生產力提高的原因。
關于“都江堰”建議教師首先讓學生看書,總結出都江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作用。然后利用教科書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指導學生理解其防洪、灌溉、航運的作用是如何發揮的。
關于“手工業和商業的興盛”教師直接點題,在指出農業的發展是帶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前提之后,指導學生自學,并把重要的內容和有關圖片制成投影片展現給學生,以加強學生的記憶。
關于“商鞅變法”這一目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建議教師把這一目分為背景、內容、結果三個部分來仔細分析講解。背景部分建議教師在幫助學生回憶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二個問題: 第一,戰國時期為什么要變法?第二,什么人要求變法?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內容部分建議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一下圖表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在《戰國時期手工業的分布和商業城市圖》上作相對的標示。
地主階級的興起以及要求發展封建經濟,確立封建統治。春秋以來,在奴隸制瓦解的過程中,產生一對新的階級,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最早的地主階級是由奴隸主轉化來的,一些奴隸主驅使奴隸開墾荒地,開墾出來的荒地就成為他們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擁有很多土地,他們也有一定的權勢,有的甚至抓到統治權。像“三家分晉”的韓、趙、魏三家,“田氏代齊”的田氏,都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統治者。但是,奴隸主貴族仍舊擁有各種特權。舊的奴隸制度都是保護奴隸主的。新興地主要想確立他們的封建統治,發展他們的封建經濟,就必須改革舊制度,廢除奴隸主貴族的多種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