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2
第1課 秦的統一(板書課題)
講授新課
一、秦滅六國(前230~前221年)(板書)
從公元前475年開始的戰國時代,二百多年的七國混戰,到戰國后期,秦國越戰越強,已無敵于天下了。從秦昭王起“無歲不興師”,連年對外戰爭,曾大破韓魏聯軍,又大敗楚軍。中原唯有趙國較強,成為秦向東方用兵的障礙,所以秦必伐趙,戰國后期一次規模最大的決定性戰爭爆發了,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秦勝趙敗的一次殲滅戰,此后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的進攻了。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統一之勢已成。最后完成秦滅六國,實現統一大業的是秦王嬴政。(出示課本秦王嬴政圖)
嬴政,13歲(前247年)即位,22歲親理政務。他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破壞六國的聯合,積極做好滅六國的準備。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始于前230年,采取的是各個擊破的戰略。XX年間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出示《戰國形勢圖》,邊講邊用白紙貼去圖中六國國號)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定都咸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出示《秦朝疆域圖》:在《秦朝疆域圖》中用紅色筆圈一下“秦”字和都城“咸陽”,并寫上“前221年”)公元前221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代。是這一年,秦盡滅六國,實現了統一;是這一年,偏處西方一隅的秦國的歷史結束了,統一的秦朝的歷史開始了。這是曠古未有的偉大創舉,對我國歷史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請同學們分析,秦的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啟發議論)
教師歸納:“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在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第二,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作為封建時代的政治家秦王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在完成統一中所起的作用,應給予充分肯定。
秦王嬴政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僅僅是滅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在于他在完成統一之后,為鞏固統一制訂和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措施。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板書)
1.建立專制集權統治(板書)
什么是專制集權統治?它是我國封建社會自秦開創,歷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下來的政治體制。“專制”是指君主專制,皇帝獨裁,造成皇權的絕對權威。“集權”是指中央集權,體現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當中,即中央政府為有效管理地方,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安全,而建立的中央對地方政區管理的行政制度。統一后的秦朝政治體制是順著這兩條線向前發展的。
(逐步逐步板書如下)
(教師用談話方式講解)
夏商周三代的國君稱什么?(生答:王)秦統一后,嬴政以為“王”的稱號已不足顯其尊貴,于是令大臣“議帝號”。李斯等認為秦王的功業是古代君王不能夠相比的,應當用最尊貴的名號。嬴政決定稱皇帝,皇帝自稱為“朕”,發布的命令叫做“制”和“詔”,他幻想秦的統治世代繼續下去,自稱始皇帝,后代稱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萬世。
皇帝總攬全國軍政大權。“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國家政務;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事,負責內外防衛,統領一套武官班子;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在地方,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兩級,郡設郡守,縣有縣令,所有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