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全冊教案2
為什么要“坑儒”?焚書的第二年,盧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認為秦始皇剛愎自用,專任獄吏,以刑殺為威,貪于權勢,不可替他求仙藥。于是,兩人就逃跑了。秦始皇大怒,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活埋。這就是“坑儒”事件。
提問: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樣?(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最后歸納小結)。秦始皇的目的是想通過這種做法來反對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對以古諷今,但他采用的是極其粗暴野蠻的手段來維護他那至高無上的權威,其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一批儒生被殺,嚴重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以來學術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風氣,應予以批判。
4.修建長城(板書)
萬里長成是世界十大奇跡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成就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相互防御,紛紛在形勢險要的地方修筑長城。秦朝為什么要修筑長城呢?(生答:用來抵御匈奴。)
匈奴族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游牧民族,興起于蒙古草原上,從前3世紀到5世紀,先后在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區活動了大約八百年,對開發祖國北疆,創造祖國歷史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在中國及世界歷史上都留下深遠的影響。
匈奴在秦疆域以外,當時已是一個強大的政權,到秦漢之際,匈奴與中原王朝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匈奴貴族率騎兵不斷入邊擾掠,使北方的生產遭受破壞。為防御匈奴,當時秦、趙、燕修筑了長城。秦統一后,為解除匈奴對秦朝的威脅,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秦始皇在北伐匈奴取得大勝的基礎上,為加強對匈奴的防御,將原秦、趙、燕三國修建的長城連貫為一,補綴擴建成馳名世界的萬里長城。秦代的長城因地而筑,用險制塞,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向東直到遼東,蜿蜒萬余里。(課件閃動顯示萬里長城起止點,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萬里長城是一項偉大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驕傲。
5.開鑿靈渠(板書)
同學們還記得東南沿海地區有一個母系氏族文化遺址嗎?(生答:河姆渡氏族。)它就是我國南方越族的祖先。春秋時期,南方有哪兩個諸侯國爭霸?(生答:吳越)越族就包括了當時吳越及附近的居民。戰國時,越國被楚國所滅,越人流散東海沿海及江南各地,后稱“百越”,對發展江南經濟和文化,做出過貢獻。東南沿海的一部分越人在秦統一前已降秦,秦設郡管理。秦統一后,為開發江南,前217年派屠睢率50萬大軍向嶺南進兵,遭到那里越人的反抗。由于五嶺山高路險,交通不便,為解決運送軍糧問題,前2XX年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靈渠位于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長33公里,溝通湘水和漓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聯絡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路通道。靈渠的工程非常艱巨復雜,每隔一路段設置一個“斗門”,就是簡單的船閘,可以啟閉,以便分段攔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節節前進,既便舟楫,又利灌溉。這實際上是現代的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我國用這個方法開鑿的靈渠比美國所修的巴拿馬梯級運河早兩千多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至今尚能灌溉四萬多畝田地,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