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通用2篇)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 篇1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
一一學習與探究之三
活動目標
通過識讀“絲綢之路圖”和最新的中國地圖、世界地圖,掌握識圖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國地圖上能準確地找出絲綢之路的途經路線;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和收集有關的歷史、文獻、圖片以及實物。
能認識到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培養初步的史地結合的學科滲透能力。
通過絲綢之路的尋訪,培養集體協作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
活動準備
1、指導學生明確本課應達到的目標,以便學生了解評價的依據。
2、布置學生查閱有關絲綢之路的普及性讀物,收集有關圖片或實物資料。學生可根據個人情況參加到下列各組:a組,上網查閱;b組,圖書館書店查找;c組,收集音像制品;d組,如郵票、火花等。
3、指導學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圖上繪制“絲綢之路示意圖”。
4、指導學生根據已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制定出具體方案,教師將各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內容提出,設計出總方案,每組學生負責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準備。
活動過程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絲綢之路”是從西漢的長安城向西出發,途經今古肅、寧夏、青海、新疆,連接中西亞和歐洲的一條交通要道。在這條昔日的絲綢古道上,有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有“鳥的王國”——“青海鳥島”,有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鄉——吐魯番盆地。
經過同學們的精心準備,今天我們一同踏上這條幽幽古道去探索歷史的奧秘。首先,請同學們分組介紹尋訪的經歷。
學生:(介紹尋訪的經歷)通過什么途徑,做過什么努力,達到怎樣的結果,有什么收獲。
教師: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去求知,初步嘗試自己收集資料并提取信息,這就是能力的培養,今后我們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請第一小組也就是設計繪制大型“絲綢之路示意圖”的同學給我們講解“絲綢之路”路線及重要地名的變化。
學生:(分段介紹)第一段,從西安向西進入黃土高源,要跨過黃河,經過河西走廊,長城西端,到達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的有:長安——今西安;河水——今黃河。
第二段:從敦煌開始,進入茫茫戈壁灘。絲綢之路主要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陽關出發,沿阿爾金山——昆倫山北麓,塔里木盤地南緣向西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有:鄯善——今若羌;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南山——今昆侖山,喀什。北路從玉門關出發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到帕米爾高原。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魯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蔥嶺向西北路經中亞到達歐洲,南路向西亞和南亞進發,到達伊朗、印度以及東歐一帶。重要地名及發生變化的有: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哈薩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帶;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國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帶;大秦——古羅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絲綢之路西遠南伸的情況。
教師:沙漠、雪山、綠洲,時而長風漫卷,飛沙走石,時而萬里寂靜;牧人的炊煙裊裊升起,直接云天;駝鈴響過,這片大地仿佛又回復到開天辟地時的蒼涼,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處響起一陣陣悠揚的駝鈴聲,看!他們來了,張騫率著一支隊伍騎著駿馬和駱駝開始了他的使命。請看第二組同學的表演,張騫出使西域。
學生表演:著重表演歷經的艱辛,表現出張騫的氣魄和堅定的意志等。
教師: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們看到張騫以探驗家的膽魄,歷盡艱辛開辟出這條聞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還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東漢時期班超及副使甘英,為商道的暢通都做出過杰出貢獻。東晉時,法顯從長安沿絲綢之路西行求法,游歷三十多國,回國后將沿途見聞及帶回的經文整理成文,這就是著名的《佛國記》。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絲綢之路到印度,游歷19年,行程五萬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記》。《西游記》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題材為背景而寫的。元朝時,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隨父沿絲綢之路來中國經商,在元朝任職17年,后來回國,因參加戰爭被捕入獄。在獄中,由他口述,獄友筆錄成書,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行記》。在這條古道上還有綠洲、重鎮、名勝古跡、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風土人情。
接下來請第三組的同學給大家講解。(第三組將收集的資料匯集整理編排)
第三組的同學(1)展示圖片。展示的圖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圖外,還有馬踏飛燕,“絲綢之路”出土的漢代絹地刺繡,玄奘畫像,還有敦煌壁畫郵票、一組嘉峪關的照片。(2)著重介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高昌、樓蘭。(3)介紹途經的省份,主要少數民族分布及物產。
教師:第三組同學主要介紹了樓蘭故國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關于她的消亡,史學界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有的人認為樓蘭的消亡是因為沙漠化,也有人認為是氣候突然發生變化,大旱降臨,上游河道斷流,人們被迫逃離古城;還有人認為是外敵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們有何看法,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對此問題可以進行研究。
絲綢之路沿途要穿過沙漠,翻越高山,經過人煙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艱辛難涉的,當然也并非都是艱險。如同學介紹的敦煌、高昌,還有碎葉等都是沙漠上的綠洲,是高原上的繁華集鎮。不管是艱辛還是繁華的集鎮,都有詩為證。請第四組的同學用詩歌來印證歷史。
第四組的學生著重收集唐代邊塞詩人的詩歌,有王之渙的《涼州詞》,張籍的《涼州詞》,王翰的《涼州詞》,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齡《從軍行》《出塞》,岑參的《天山路》、盧綸《塞下曲》等。
他們以通過朗頌再簡介詩歌內容的方式來再現“絲綢之路”。
教師:第四組的同學以詩歌的形式給我們講述了歷史,同時我們也獲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絲綢之路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可供探索的奧秘,此次尋訪了我們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學們如果有興趣,還可以繼續深入的探究,也許你就能成為一個專家,祝你們的探索取得好成績。
為了更好的熟悉絲綢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們請8位同學穿越時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寫出現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寫出古地名。寫出的地名只能給下面的同學看。寫對了,就繼續往前,錯了,就退出游戲。請同學們為他們打分,他們的成績可作為今天全班同學的成績記錄下來,讓我們給他們鼓掌加油。(根據不同程度選出8位同學做代表,反饋掌握的情況)
游戲:穿超時空隧道
活動總結
教師:絲綢之路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如今的絲綢之路,公路成網,鐵路縱橫,機場遍布,形成了陸空交織的主體交通運輸網,使“絲綢之路”的終點伸到西歐以至更遠的地方。通過尋訪我們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導學生做如下總結)
第一,通過尋訪,我們掌握了查找地圖的基本技巧,將歷史的學習融進了地理中,懂得學習歷史離不開地圖,離不開地理。
第二,通過這次尋訪,我們初步嘗試了怎樣去收集、查閱資料,怎樣提取有效信息,盡管同學們的收獲不同,但只要認真努力地去做,就會有收獲。
第三,同學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充分展示了同學們的智慧與才能,說明我們的同學有能力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第四,通過尋訪,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大陸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誼文化傳播之路。歷史證明,對外開放能使中國繁榮發展。
第五,大自然養育了我們,我們也要熱愛大自然,尤其從故國樓蘭消亡的討論中,同學們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的確,人類要持續發展,必須要與大自然和諧發展。因此,保護好我們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活動評價
目的:通過活動課的學習,學生是否了解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識圖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方法:查檢法、觀察法。
過程:(1)老師抽查部分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負責檢查的同學,則對全班同學檢查、登記;(2)根據學生平時表現,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抽兩名,參與“穿越時空隧道”的活動;(3)師生交流,有意識地請平時不積極、自我控制較差的同學談從這節課中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評價總結
1、能穿越一條“時空隧道”為合格,能穿越兩條為良,能穿越三條以上為優。
2、平時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能在這一次活動中積極收集、積極參與都視為優。
活動說明
我們出門旅游或至一個新的地方,一張地圖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便利。在歷史學習中地圖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放到當時、當地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夠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歷史。而地圖可以幫助我們確定歷史事件發生與演變時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觀地把握歷代疆域和行政區劃的變化、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過地圖學習歷史是我們應該掌握的一個重要方法。
你也許會問,歷史上的那些地名變化太大了,怎么能記得住呢?這是每一個學習歷史的人都遇到過的問題。因為地理環境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變化的,人們往往比較了解當今的地理環境,而對歷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對照古今地圖來進行歷史學習,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簡便實用的方法。這有助于我們識讀歷史地圖,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也有利于我們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本次活動你會發現地圖在歷史學習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 篇2
第19課 “尋訪“絲綢之路”
〖活動目標〗要求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夠掌握識圖的基本技能,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培養初步的學科滲透能力,即史地結合、文史結合等;培養學生查閱和收集相關資料的能力;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激發對祖國和自然的熱愛。
〖設計思路〗
一、活動準備:
為了培養學生查閱、收集、甄別歷史資料的能力,我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等途徑,搜集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各類資料,包括普及性歷史讀物、圖片、實物、音樂、詩歌等材料。之后,老師指導學生從所查找的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內容。
在歷史學習中,編演歷史劇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形式,而且本課的部分內容適合用這種方式來處理,所以我安排一些同學自編、自導、自演歷史劇《絲路商隊》和《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可以鍛煉他們的文字、語言表達、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的任務是糾正劇本當中出現的史實性錯誤,其他基本不做改動,以保護學生的創作熱情。
二、課堂教學:
1.本課是學習與探究課,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機會,而教師應略向后退。所以我挑選了一名同學作為主持人,負責整節課的串連。
2.為了增加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臺上與臺下的生生之間的交流,我在學生朗誦絲綢之路的詩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要求臺下的同學回答,其中包括一些其它學科的知識(如地理等)。這樣,既調動了全班同學,也培養了初步的文史、史地等學科滲透能力。
3.為了培養學生集體協作的精神,我把全班分為六個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各組之間展開競賽。另外,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創設了如下的一個情境。將六個組假設為六個旅行社,讓他們依據自己在課下查閱的資料,分別在最新版的中國地圖上設計自己的游覽路線,并選擇本組認為最好的景點,最后推舉一名代表以小導游的身份發言。比一比,看看在當今的旅游熱潮中,哪家旅行社能贏得最多的游客。
4.為了培養學生識別古今地圖,我特意準備了一張《張騫出使西域》的古地圖和最新版的中國地圖。另外,要求學生在最新版中國地圖上畫絲綢之路的游覽路線時,注意古今地名的對比。
5.為了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使得更多的同學愿參與到以后類似的活動中來,我在學生的表演和發言結束后,對所有參與的同學予以點名表揚,特別是一些幕后英雄,如課件的制作者、劇本的編寫者等。同時也要對課上踴躍回答問題的同學提出表揚。
6.為了將本節課的內容做一總結并升華,我設計了三道思考題供學生討論。
ⅰ.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哪些可貴的精神呢?
ⅱ.從樓蘭古國的消亡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
ⅲ.現在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和開發絲綢之路呢?
通過第一題,可使學生感受到古人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通過第二題可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第三題,讓學生思考絲綢之路是否還能重現昔日的輝煌,在現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面前,應當如何開發絲綢之路,從而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過程〗
師:XX年12月11日,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那就是中國在經過長達XX年的艱苦談判后,終于正式加入wto,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也標志著中國的對外貿易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提起我國的對外貿易,可以說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在我國西北的沙漠戈壁中就曾經延伸著一條溝通當時東西方的重要商路——絲綢之路。可能很多同學都是只聞其名,而對其詳細情況并不是特別了解,那么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探尋她輝煌的過去,并展望她美好的未來。
主持人: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首先給各位同學提一個問題,大家知道最早為開辟絲綢之路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誰嗎?
生齊答:張騫。
主持人:對,他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
(展示圖片《張騫拜別漢武帝》)
主持人:他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打通了由長安通往西域的道路,為后來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不,一支商隊在出發前,還不忘來看望他這位老功臣。
第一幕
(商隊一行三人前往張騫家中探望)
齊:拜見張大人。
張騫:快快請起,請問三位到寒舍有何貴干?
大哥:我們是生意人,想到西域做生意,但我們對那邊的情況一無所知。聽說您曾經兩次出使西域,所以特地來拜訪您,希望你為我們介紹一下。
張騫:好吧,請跟我來看這幅地圖(指《張騫出使西域圖》)。你們先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了陽關和玉門關后,可以到達樓蘭,這是一個重鎮。從樓蘭繼續西行,經過疏勒、龜茲,翻越蔥嶺后可以到達大宛,當地的汗血馬是很有名的。從大宛向西,還可以到達大月氏、安息等地。
大哥:謝謝您的介紹。請問去西域可以騎馬嗎?
張騫:最好騎駱駝。沙漠干旱,駱駝適應那兒的氣候,可以長時間不喝水,所以它們將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好伙伴。
大哥:那西域人喜歡咱們大漢的什么貨物呢?
張騫:絲綢,那里的人們對咱們精美的絲綢最感興趣。
大哥:謝謝您的介紹。我們明天將起程,就此告辭。
張騫:恕不遠送。
主持人:在和張騫告別后,商隊攜帶著大量的絲綢等貨物登程了。
第二幕
(商隊出了玉門關,來到大戈壁上……)
二哥:大哥,你看前面是不是一個城鎮。
大哥:從地圖看應該是樓蘭,走,去看看。(這時一位姑娘走過來)
姑娘:請問三位是從那里來?
三弟:我們從大漢來這里,一路很炎熱,請問姑娘有水嗎?
姑娘:有啊!請進我家來。
三弟:謝謝你姑娘,你們樓蘭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地方嗎?
姑娘:在樓蘭當然有好玩的地方啦!自從這條商路開通以后,來往的商隊真是越來越多了!琵琶是我們這兒最著名的一種樂器,它是一種小型樂器,彈起來會發出動聽的聲音!
三弟:為了謝謝你,這是我們大漢有名的絲綢,今日送給你。
姑娘:啊!以前就曾聽說過中原的絲綢很好看,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謝謝你們,我可以用它做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了。這是小女子的一點心意。
三弟:這都是什么。
姑娘:這些都是樓蘭的一些土特產:有核桃,石榴,大蔥和大蒜!
三弟:我們要走了,后會有期。
姑娘:后會有期。(商隊一路上艱辛,在沙漠中看見一個騎駱駝的人)
大哥:小兄弟,請問前面是什么地方。
小兄:前面不遠就是大宛了,我是那里的人,不知您三位是哪里的人。
大哥:我們是大漢商人,一路又渴又餓,現在天快黑了,不知可否能在您家借宿一晚。
小兄:好啊,請跟我來。(到小兄弟家后,我們吃晚飯)
大哥:請問大宛有什么有名的特產呀?
小兄:我們大宛有種汗血馬,因為它流的汗是紅色的很像血,所以叫它汗血馬,它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耐力超群,是難得的好馬!有機會我帶你們去看看,讓你們感受一下那風遲電掣的感覺!天色已晚,三位請睡吧。(第二天,他送行時)
三弟:這是我大漢有名的絲綢,今日送給你時我們一點心意。
小兄:這絲綢太漂亮啦,這是我們的特產有葡萄,葫蘿卜。請大家隨便嘗一嘗!此外,這三杯酒就當做為三位餞行的酒,干。
三弟:這是什么酒,味道這么好,和中原的不一樣。
小兄:這也是我們大宛特產的葡萄酒,因為我們盛產葡萄,所以葡萄酒自然就很美味了。
大哥:小兄弟多謝啦,后會有期。
小兄:后會有期。
主持人:來往頻繁的商隊使得原本荒涼的戈壁灘繁盛起來,也出現了許多綠洲,絲綢之路沿途一派熱鬧景象。然而好景不長,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再度控制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截斷了。在此情況下,有識之士紛紛致力于幫助西域各國擺脫匈奴的控制,從而使絲綢之路早日暢通,班超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幕
班超:我乃大漢使臣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鄯善。(鄯善國)
班超:去通稟一下你們的國王,就說漢朝派使者來訪。(門衛急急忙忙去稟告)
鄯善王:何事如此匆忙。
門衛:報大王,漢朝使者已在門外。
鄯善王:趕快紅氈鋪地,出去迎接。
班超:(恭恭敬敬)大王好,我區區一個使者,怎麼能讓大王親自來迎接呢?
鄯善王:您說得哪里話,您的到來真使我國蓬蓽生輝呀!
班超:大王過獎了。
鄯善王:來來來,趕快到殿中一敘。
班超:(隨大王邊走邊聊)
鄯善王:來人呀,給使者看座。
班超:(坐了下來),謝謝大王。
鄯善王:漢朝使者千里迢迢,長途跋涉,想必已是饑餓勞累了吧。(關心)來人呀,上好飯菜美酒招待來使,并讓來使好好休息一天,明日再敘。
第二天
班超:大王,您好(鞠躬)
鄯善王:(微笑)不知來使是否休息好了?
班超:承蒙大王關心,我休息得很好。大王,我正好有一事要與大王商量。
鄯善王:有什麼事就說吧。
班超:是這樣的,大王,我國的皇帝知道鄯善國經常受到匈奴的威脅,十分憂郁。因此,我國大王很是心痛,他說:“我們國家能安居樂業,卻不曾想到貴國的處境。”所以我國大王特派我來跟大王說,如愿意同我國結盟,您將不必再擔心匈奴的威脅。
鄯善王:若真能如此,我真是太高興了。來,貴使今天就與我同進午餐吧。
班超:且慢。大王,這是我們的一點小禮物,請您笑納。
鄯善王:來使果然想的周到。
班超:謝大王夸獎。
第三天
門衛:報大王,匈奴使者來訪
鄯善王:快快有請。
匈奴使者:(坐到座位上,表現出狂妄的樣子)大王這兒是不是有漢朝人呢?
鄯善王:貴使何出此言呀!
匈奴使者:倘若沒來,門口的馬匹、絲綢、禮品又是怎麼回事?
鄯善王:貴使果然聰明(樹大拇哥)。
匈奴使者:我說大王呀(套近乎),漢人沒有一個好人,您怎麼相信他們呀。
鄯善王:真的嗎?(疑惑)
匈奴使者:大王呀,我騙您干嗎。漢人來訪是想從中獲取利益,聯合貴國以及其周圍國家,消滅我們,然后再逐一消滅,其中也有您呀。現在如果您投靠了我們,漢朝沒有辦法,就會投降咱們,到時候,天下就是我們的。
鄯善王:(驚訝,啞口無言)
第四天
班超:通稟一聲你們大王,班超求見。
門衛:報大王,班超求見。
鄯善王:不見。
門衛:班超先生,大王說不見。
班超:(疑惑,但不出聲)回到住處。
班超:鄯善王有點不對勁呀?
班超手下:是呀是呀,他都好幾天不請咱們吃飯了,我們都餓了,他也不管咱們。
班超:他好像突然對咱們有了敵意。
班超隨從:那天我去城外買東西,看到一個匈奴使者往宮殿方向走去。
班超:啊!原來是匈奴使者在搗鬼,看來咱們必須殺掉匈奴使者。
班超隨從:您瘋了,人家人多,咱們人少,要是真玩命,咱們白給。
班超:咱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當天晚上班超率人來到匈奴的營地,把匈奴使者殺死了。)
第五天
班超:通稟一下你們的大王。
門衛:不見。
班超:我有要事求見。
門衛:報告大王,班超有要事求見。
鄯善王:叫他進來。
班超:大王您好,您與我去一趟匈奴的營地看一看。
鄯善王:為什麼要同你一塊去呢?
班超:您一去便知。
(到了匈奴的營地)
鄯善王:(驚呆)他……
班超:他已被我殺死,您的威脅、顧慮解除了。我們并不是那種人,我們只想與貴國建立友好關系,抵御匈奴,別無他意。
鄯善王:漢使有勇有謀,經您這一說,我愿與漢友好相處,愿我們兩國世代友好,共滅匈奴。
主持人:班超經營西域30年,進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關系。而且,他還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羅馬),把絲綢之路延伸到了遙遠的歐洲。從此,歐洲人才見到了“天下第一織物”——絲綢,所以他們稱中國為“賽里斯”,意即“絲綢之國”。時光飛逝,歷史發展到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繼續著她傳遞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作用。她不僅吸引著往來商旅,還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一些詩人圍繞著絲綢之路寫出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我們班的幾位同學一直很喜歡絲路詩歌,下面請他們為大家朗誦其中的名篇。同時,還會提一些與詩歌有關的問題,希望大家踴躍回答。
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王之煥
從地理的角度, “春風不度玉門關”是什么意思?
生答:玉門關外是沙漠地區,比較干燥寒冷,不象中原溫暖,所以說“春風不度玉門關”。
2.“邊城暮麗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涼州詞》張 籍
“鈴聲”指的是什么聲音?
生答:駝鈴聲。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 維
為什么說“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答:因為西域都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的人,沒有特別熟悉的,所以說“西出陽關無故人”。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王 翰
你知道“葡萄美酒”是哪兒的特產嗎?你見過夜光杯嗎?
生答:西域地區。
(教師展示實物)
5.“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王昌齡
為什么“不破樓蘭”就要“終不還”呢?
生答:這首詩表明了樓蘭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6.“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使至塞上》王 維
請同學展示自己根據詩意所畫的作品。
(同學們展示作品)
主持人:其實不只古人被絲綢之路所吸引,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許多人心目當中的旅游勝地。下面把全班同學分為六組,每組就是一個旅行社。給每組發一張最新版的中國地圖,各組分別在地圖上設計游覽絲綢之路的路線,并選擇本組最喜歡的景點,同時注意古今地名的對比,最后推舉一名同學作為小導游代表本組發言。大家都知道現在是旅游熱,各旅行社之間競爭非常激烈,那咱們就看一看,哪組的路線更吸引游客,哪位導游的講解更生動有趣。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然后各組代表發言)
第一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最喜歡的景點是敦煌莫高窟。敦煌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窟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平方米壁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財富。自從19xx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文書后,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第二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最喜歡的是鳴沙山和月牙泉。鳴沙山,又稱神沙山,東西綿延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達數十米。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米粒狀沙粒堆積而成。游人登山下滑,沙子發出嗡嗡隆隆的響聲,猶如鼓鳴,又似雷聲,鳴沙山因此而得名。在晴朗的天氣,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成為敦煌十景之一:"沙嶺晴鳴"。鳴沙山雖然不高,但要登上鳴沙山山頂,可不容易。綿綿細沙,進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腳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頂,極目遠眺,天地豁然開朗,心胸頓時開闊。下山最為有趣,順坡而下,只覺兩肋生風,一跳十步,駕空馭虛,有羽化成仙飄飄然的感覺。當人多結伴下滑,推動流沙疾速下跌,只見沙浪滾滾,猶如山洪奔瀉。此時就會聽到咚咚咚的響聲,似敲鑼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動魄驚心而又玩味無窮。月牙泉位于鳴沙山北麓,泉形酷似一彎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鳴沙山四面環抱,但并不為流沙所掩,始終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風景十分優美。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第三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最喜歡的景點是麥積山石窟。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第四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最感興趣的是神秘的樓蘭故地。樓蘭古國曾是中原與游牧民族戰爭的重要據點,是中、西方貿易的中心,還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更是令人向往而又神秘莫測的地方。樓蘭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是因為她曾從光輝燦爛的文明都市突然魔法般地消逝,在沉寂1500多年后,又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她的傳奇歷程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難解之謎。有的學者認為人為的因素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是樓蘭衰亡以至湮沒的重要的原因。他們指出,樓蘭的廢棄以及城周圍的沙漠化產生,直接與當地居民興修水利迫使孔雀河、塔里木南流進行灌溉,造成孔雀河、塔里木河改變流向不再流羅布泊相關聯。此外,我國古代歷史上頻繁的戰爭,特別是政局最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時期,由于紛爭造成水利設施和植被的破壞,也使得不少沙漠中城市失蹤了。樓蘭的失蹤,可能也和這種人為因素有關。(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第五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向大家介紹的是酒泉。相傳,霍去病征匈奴獲勝,駐軍河西一帶,漢武帝賜酒一壇,霍去病認為功勞應該歸全體將士,但酒少人多,他將酒倒入泉中,與眾同飲。從此,這眼普通的泉水就成了有名的酒泉。九泉最著名的特產是夜光杯。(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第六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本組設計的路線)我們組先給大家看一張圖片(展示“馬踏飛燕”圖片)。這件著名的文物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旅游的象征了。大家知道它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嗎?對,是武威。武威古稱涼州,為河西走廊東端之咽喉。因公元前121年漢大將霍去病出征河西,西擊匈奴大獲全勝,以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不僅是歷史上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區,物產豐饒,有“涼州不涼米糧川”之說,被稱為“銀武威”,現為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武威市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游資源豐富多彩。(課件展示相關圖片)
(評選最佳路線和優秀導游)
主持人:聽了各位導游的講解,更讓我們覺得絲綢之路確實非常美麗和神奇,我們應該大力開發和保護她,讓她重新煥發往日的光彩,重現當年的輝煌!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走到臺上來為大家表演,從同學們的掌聲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表演非常精彩,他們為此在課下也是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的。還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非常漂亮的課件是韓昭同學制作的。另外,今天很多同學主動舉手發言,積極參與本組游覽路線的設計,在此,對所有這些同學提出表揚,希望以后會有更多的同學走到臺上來一展風采。通過今天這節課,我想大家一定有很多收獲,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我們應該向古人學習哪些可貴的精神呢?
從樓蘭古國的消亡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
現在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和開發絲綢之路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案點評:
本節課有以下特點:1、重視情境設置。利用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歷史短劇,使探究活動充滿趣味性、藝術性和哲思性。2、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主體參與和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協作的精神。3、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4、注重跨學科的知識滲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懂得用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審視歷史問題。5、在設計問題、陳述意見時能照顧到優、中、困三類不同水平的學生。
總言之,本節課的設計和組織較好地體現了課改和新標準、新教材的理念。